2022年01月28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同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张焯:一心扑在大景区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7/11 15:21:58




晨曦初开,第一缕阳光拂过云冈石窟,大佛的眸子一如既往地清澈澄明。

6月19日一早,张焯就到了景区后面的办公室,头发稍显凌乱的他略有疲态,从深圳出差归来,又逢端午小长假旅游高峰期,丝毫没得松懈。甚至,他还因为没来得及给自己添一件贴身背心而有些受凉:“在深圳是不用穿背心的,但在云冈这个避暑胜地却不行。”他打趣说。

办公室内事务繁复,几无空暇

在办公桌前坐定,张焯想起出差前还有一个未完成的设计手绘稿。从厚厚的一叠图纸中,找出那张画了一半的图纸描摹起来。这又是一座利用废旧材料构筑的塔形建筑,其主体是一个刚刚回收来的废弃锅炉。

在云冈大景区,这种利用废旧材料构建而成的景观比比皆是,几个磨盘、几轴石碾、一个锅炉、些许铁皮木料就是一处景致,或透着悠悠古意,或赋予现代气息,让游人移步即见景,在感悟厚重沧桑的历史之余,领略绿色环保之美。

上班时间一到,身兼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云冈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两职的张焯电话多了起来。每隔五六分钟的来电频率虽然让他再无法专注绘图,但每一次通话笃定舒缓,从语气和表情上,看不出任何繁绪之下的烦懈和不快。

第一位敲门进来的,是大同大学的美术教师贾宜潮。受云冈大景区管委会之托,贾宜潮设计了6位蜡像人物造型,准备放置在云冈大景区观音堂的平房里。其中一组是晋商题材,呈现的是俄罗斯商人与晋商谈判的商业场景,另一组则是民间女子问签求子的民俗情景。

根据张焯的介绍,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的云冈峪,俗称云冈沟,旧时是连接山西及内地与蒙俄通商的要道之一。沿线保存有类似鲁班窑、观音堂等各种石窟、庙堂以及古堡、烽燧、窑址等文化遗存30多处,再加上晋华宫煤矿等近现代工业文明遗址项目,构成了全国少有的历史文化旅游带。

在他看来,这些都应视为云冈石窟遗产地的附属文化遗存。这次设计的蜡像项目,就是布局观音堂开发、扩大云冈景区外延的举措。

在与贾宜潮老师探讨蜡像摆放位置的间隙,办公室主任汇报了将于第二天在云冈石窟研究院召开的大同“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研究院专家座谈会的筹备情况。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大同“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研究院筹备委员会,下设筹委会办公室,设在云冈石窟研究院。研究院的核心目标包括整合大同与国内外学术、文化、艺术、媒体和商贸资源,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开放型研究推广平台,从文化艺术交流沟通的角度,促进大同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大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这次会议很重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成立,将对重塑大同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有积极作用,我们一定把这个会举办好。”张焯吩咐。

此时的云冈,流云飘逸,祥光万丈。石窟内的万千佛尊,历经千年剥蚀洗礼,在游人的仰视下不动声色。石窟后面的研究院内,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游走在浩瀚的云冈学海中。

张焯处理完手头的事务后,起身走出自己的办公室。

文物保护研究,时时牵挂

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在纷繁的研究机构基础上,又陆续成立了云冈数字中心,组建了山西彩塑壁画保护修复中心和馆藏文物修复中心等。这几个新部门让张焯有了更多挂念,每隔几日必定躬身问事。“大云冈之大,不仅仅在于体量大,更要做到气度大,这样才能做大文化,带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创新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外结良缘,内活机制。”他说。

在云冈数字中心,他查看了洞窟3D打印复制技术工作的最新进展。

2017年年底,云冈石窟研究院采用3D打印技术为青岛城市传媒广场原等比例复制了云冈第3窟大佛,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此次浩大的工程采集10000张石窟照片,打印了842块模型,安装了3个月,复制出的石窟整体长17.9米、宽13.6米,主佛高10米,最终实现了云冈石窟成功“搬家”,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文物复制工程,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重大突破。

“这足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云冈石窟研究院美术工作人员高平传参与了这次3D打印复制过程。“我站在青岛城市传媒广场云冈大佛前的一刹那,第一次有了时空变幻的感觉。”

对这项成果感到非常满意的张焯又提出新的课题。他告诉数字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升级工程技术,把3D模型积木化,便于巡回展览,让云冈大佛“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几个部门一一走过后,张焯来到景区的第7、8窟,这里正在进行封闭维修。“窟顶有多种病害,脱皮、裂缝、掉石,必须维修加固。”他戴上安全帽后,径直爬上十多米高的脚手架。在狭小的钢管木板搭就的廊道里,张焯熟练地穿行攀爬,他向每一个正在工作的工人微笑致意。“您经常光顾,是不放心我们呐?”一位师傅打趣道。“哪能不放心?你们有机会离佛这么近,都是有福报的人哈。”玩笑过后,他仔细地查看了维修过的部位,又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了维修方案。

从脚手架下来的张焯,摘下安全帽后,浓密的头发已经和汗水粘成一片,他随意捋了捋,走出窟外,融进来自五洲四海的人流中。

时近中午,张焯来到食堂的时候,大部分员工已经用餐结束,几位在办公室没有找到他的工作人员留下没走,他们等着张焯吃完饭后再汇报沟通一些工作上的要事。打好饭的张焯看到了他们,招呼着过来一起用餐。“我们都吃过了,这些事等您吃完再说。”“这哪行?你们先说,说完赶快去午休。”张焯把打好的饭放在桌上,开始现场办公。

亲力亲为,剪树枝清杂草的事也做

午后云冈,风朗气舒,当空的太阳周围,竟然拱环着一圈日晕,观瞻佛容的游人纷纷将镜头对准这一难得景观。

在宿舍稍稍休息后,张焯戴着一顶草帽拿着一把修剪树木的锯刀来到景区后的东山,沿路看到树干有生出的杂乱枝桠,就用锯刀砍下来:“这些树枝既影响树冠的美观,又汲取争夺树干的营养,清理掉这些负担,这棵树就会轻松无忧地成长了。”

有些部位稍微靠上的树枝,张焯会跳起来够着去砍。这对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对于张焯,这不是难事,云冈大景区建设近十年来,这位戴着草帽拿着锯刀的景区一把手,在树林草丛间修剪树枝、清理杂草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他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树林里氧气含量足,就当是锻炼健身了。”但是景区的人都知道,政府投入巨资大量移植树木绿化云冈,张焯是担心养护不好,导致这些移植树木水土不服,他必须多盯多看,“把每一棵树都服侍得妥妥帖帖,让它们快乐生长。”

“在云冈大景区,会经常发现有个小老头,顶着个草帽手里拿把锯子到处转悠,哪里不对就拾掇拾掇。”退休老干部张恒瑞经常来云冈石窟景区采风,亲力亲为的张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5月份“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网络投票环节中,张恒瑞为入列候选人的张焯投完票后,专门在留言区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记者很好奇张焯为什么喜欢剪树,工作人员解释说,云冈石窟虽然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基本上没有古树。以前,很多人说,云冈这个地方种树活不了。年年种树不见树,每年种树每年不见活。2008年,云冈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时,一次就种了20多万株树。为了能让这些树活下来,张焯院长费了不少心血。因为大部分树都在山上,担心下雨聚不住水,就带领绿化队给山上的树挖鱼鳞坑;后来,为了收集雨水,又专门派人用河卵石砌边,在山上修建挡水渠;到了冬天,每下一场雪,所有工作人员立即扫雪,并且要把所有的雪都倒到树坑里头。

采访时,一处整齐排放着数十根直径近两米的水泥管道的工地颇为引人注目,这是张焯打造的又一处具有实用功能的绿色环保杰作——胶囊公寓。每年,云冈石窟研究院都会有许多前来研修实践的大学生,由于条件所限接待成了问题。胶囊公寓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困难而生出的法子。“这些水泥管都是城市改造过程中挖出的,两边安装上门窗,里面添置上寝具,就是现成的居住空间,电暖设备由太阳能提供驱动,整个工程又省钱又环保又符合年轻人临时居住的时尚浪漫需求。”张焯说:“这种做法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创造思维,走艺术创新之路!”

工人们正在焊接门窗,几位美术学院的实习生在现场设计各种外饰图案和色彩。张焯询问了工程进度后,又征询几位年轻人的意见:“站在你们的角度,看看这设计方案里还缺少什么元素?”“公寓外的空间可以设置一些休闲项目,有利于住宿的年轻人之间互动沟通。”“两排公寓之间如果能搭建一个透明的穹顶就更好了,这样就像一个大庭院,氛围更加温馨。”大家积极建言,张焯频频颔首。

云冈大景区很大,张焯牵挂的事务又多,走走看看,不知不觉到了下班时间。在回办公室的路上,他和一位保洁女工打招呼:“王大姐,家里搬到附近住了吧?”“院长啊,我这么个事你还惦记着,已经搬到附近村里了,上班很方便。”“那好,那好!”张焯爽朗地应答着,扇动手里的草帽疾步而去。保洁女工的视线,随着那个稍微有些佝偻的背影,渐行渐远。

来源:大同日报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