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专题报道专题报道

【高平神农炎帝文化探源⑦】传承神农炎帝文化 增进中华民族认同

来源:太行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4/8 9:58:52

传承神农炎帝文化 增进中华民族认同

  —— 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下)

 炎帝传说与仰韶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韩建业

 

  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炎帝传说应该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

  社会上有很多人怀疑炎帝传说的真实背景。实际上关于炎帝神农和烈山氏是不是具体的个人并不清楚,不过这样一些传说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分布广泛,不会是子虚乌有。现在山西上党高平有这么多关于炎帝的资料,尤其是《山海经》记载陆山有姜阝或郯水,非常值得重视,应该说上党一带也是探索炎帝传说的重要区域之一。

  第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可能为炎帝族系遗存。

  考古学上论证了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庙底沟类型可能是黄帝族系的遗存。由于半坡类型早于庙底沟类型,而且半坡类型的东向影响是庙底沟类型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距今6500年左右的半坡类型就可能是炎帝族系的遗存。

  第三,仰韶文化与粟作农业很有关系。

  华北地区是粟黍农业的起源地。粟黍最适合在黄土高原生长。这是因为粟黍耐旱,适应性强;黄土养分充足,黄土地区有广阔草原地带,适合谷物种植。可见黄土高原和粟作农业、仰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第四,农业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形成很有关系。

  到了大概距今七八千年,就形成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的粟作、稻作农业体系,二者互相补充,对于中国此后数千年的连续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距今六千年前的庙底沟时代或者黄帝时代就形成了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她有着有中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文化连续发展进程。

  最后提两点建议。首先,对于文化遗产,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其次,要积极宣传文化遗产价值,合理宣传古史传说,谨慎对待古史和考古的对证。

  对高平炎帝文化的再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宫长为

 

  我着重谈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方面,着重谈谈高平炎帝文化的三大特征,或者说三种属性:第一,高平炎帝文化具有典型性。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有关高平炎帝文化的文献记载相对比较丰富,内容涉及诸多方面;从现有的地面遗存来看,高平最多。第二大特征,高平炎帝文化具有密集性。也就是说,高平的炎帝文化相对比较集中。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炎帝文化密集存在,从而促使我们思考这里与炎帝文化的关系。第三大特征,高平炎帝文化具有连续性。这次考古三个新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一处建筑基址、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它们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第二方面,着重谈谈炎帝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第一点,研究炎帝文化要强调一个方法问题。要注意把地面的遗存、遗迹、民间传说,与纸上材料、地下材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点,研究炎帝文化要注意基本特征的问题。一般来说炎帝文化应当有四个基本特征:有陵,有山,有泉,有地。我们要进一步讨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炎帝文化有一个基本理解和认识。第三点,研究炎帝文化要明确一个贡献问题。我们应当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炎帝开创农业与尝百草对人类社会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个方面的主要贡献。

  第三方面,着重谈谈炎帝文化建设的三点意见。第一点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第二点要深入研究,继续做好考古调研和保护工作;第三点地方文化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于山西高平炎帝考古的思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遗址保护研究室主任 韩炳华

 

  关于高平炎帝的考古,实际上就是关于高平羊头山附近的考古,这个问题要从现有的遗存来考虑。羊头山附近现有遗存可分为以下几类:

  旧石器时代遗址在高平仅发现一处,即羊头山下的李家庄遗址。该遗址于1986年被发现,根据王益人先生判断,该遗址属于下川文化范畴。

  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们探索炎帝文化最为关心的。炎帝大约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2015年秋,在羊头山区域内第一次发现如此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羊头山山顶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应该和李家庄旧石器时代遗址结合起来考虑,着重探讨羊头山区域一万年以来环境变迁和人类生计模式的变化。

  战国时代遗址,主要是战国长城,在羊头山所在的东西山岭,是晋城与长治两个盆地的分界线。这段当地人叫“神农城”的墙,应该是战国的长城。而在战国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有没有修建“神农城”就很难考证了。

  北朝至唐时期佛教石窟。羊头山最为珍贵的文化遗存就是羊头山石窟,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北朝,分布广泛,在佛教考古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羊头山石窟,必须结合相关寺庙考古一并进行。

  北朝至清的炎帝古庙和关于炎帝传说的其他遗存。这样的遗存,最早出现在唐末,明清达到鼎盛。遗存主要是以炎帝或神农庙为主的建筑遗存。炎帝庙宇的研究一定和炎帝信仰的传播研究相结合,炎帝庙是具有特殊性还是具有一般性,如果特殊,特殊在哪,如果一般,为何一般。

  这样,我们所说的“炎帝考古”就不限于古史传说时代所对应的新石器时代,而应扩大到炎帝文化这个大概念,从一个大的时间概念和大的空间概念去挖掘炎帝文化。

  炎帝神农氏文化与上党

  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主任 卫崇文

 

  我针对炎帝神农氏文化的形成演变谈一些初步看法。

  炎帝与神农自合并之后,炎帝神农氏就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农神、药神,甚至于是地方保护神。在神话学家眼里炎帝是神;在地方史学家眼里炎帝是人;在民众世人眼里炎帝是人神杂糅;在历史学家眼里炎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在文化学者眼里炎帝是一种文化表象。实际上,我们如果把炎帝神农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话就可调和各家的纷争,同时更有利于地方政府的文化挖掘与开发。因为“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文化是可以传播的”。

  在挖掘与开发地理文化的大背景下,有关炎帝神农氏文化研究,陕西省宝鸡市、湖南省炎陵县、湖北省随州市和高平市四个地方政府做得最为突出,而且都认为本地是炎帝神农氏“故里”。其实,炎帝神农氏故里在哪里应该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继续努力的方向。但据不完全统计,上党区域现存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庙宇达50多座,仅高平就有35座,而相关碑刻达100余通,这是其他三个地区所没有的文化现象。而且,有关上党区域的炎帝神农氏文化的记载也比其他三个地方要早。研究上党区域的炎帝神农氏文化为什么这么丰富并流传广泛久远,应该是学者们要做的主要课题,也是地方政府应该深入系统挖掘和开发地方文化的主要任务。

  我们应该抛开狭隘的地方意识,杜绝人为割裂文化,把炎帝神农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来研究和弘扬,同时为地方政府引导民众认同和凝聚人心起到应有的作用。

  深入研究博大精深的炎帝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春青

 

  目前的学术研究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就是需要运用各种手段确定在历史学上、考古学上到底有没有炎帝?炎帝在哪?炎帝有什么样的功绩可以供后人瞻仰?

  目前看来,这种学术活动蔚然成风。拿炎帝起源来讲,已有湖北说,湖南说,宝鸡说,再加上咱们这里提到的山西高平说。老实讲,某种程度上,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开的不是太多了,是太少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再次说明学术讨论已经走到了深入进行、广泛开展的新阶段。这是我要谈的第一点。

  第二点,想说明高平开展此类活动虽然起步不是很早,但是也有各种有利条件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更深入、更全面。我认为,开展这种学术研究应该关注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田野考古工作。在高平相应的考古工作开展得不是很多。仅有一些现有成果,还不充分,接下来我们恐怕要和考古学紧密地结合。另外,从文献记载考察,神农的一些活动,可能还不局限于仰韶文化一种,有的可能还要往前提,即前仰韶文化相关的遗存也应该纳入到学术研讨当中。所以,炎帝文化研究的坚实基础首先是考古学上要弄清它的分布范围和考古学文化的先后发展序列等基本问题。

  第二个是邀请旅游业人士,民俗学专家,以及相关研究的其他专家学者来共同研究。我们不需马上回答,哪个遗址跟炎帝有关,哪个遗址跟炎帝没关,而是先摸清这一块区域即高平以仰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谱系怎么样,聚落形态怎么样,先把这些问题理清楚。

  关于高平“炎帝”时期文化研究的几点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高江涛

 

  我觉得高平的“炎帝”文化遗产和文化遗存有这么三个特点:第一,遗迹久远广阔;第二,遗物丰富密集;第三,体系完整而且有序。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高平所在的晋东南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上基本是仰韶文化的空白,这个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我提几点意见:

  第一,继续高平羊头山仰韶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包括相关疑似古城址年代与堆积的进一步确认。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一定要科学考古发掘。目前发现的与炎帝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或者叫遗迹,最早到魏晋。而炎帝时期的遗存在考古学上至少对应至公元前3000—5000年。高平相当于炎帝时期的遗存在哪里呢,仅羊头山遗址一个,显然证据太少了。炎帝故里在高平的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二,就目前而言,作为考古调查的第一步,要围绕丹河流域这一较小区域开展系统工作。要广泛采用新的科技手段,至少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调查,当然也包括古环境之类的考察采样等。羊头山孤零零的一个遗址,脱离了大的背景,它不可能凭空而出,应该处于一个沿河分布的遗址群中。此外,若有可能的话可以把整个丹江包括沁河流域从新做一次深入全面的调查,对重要遗址给予试掘。

  第三,要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就是要进行包括考古、历史、哲学、民俗、宗教、文化人类学、古环境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第二层意思是多种研究方法。不仅要有“多重”证据,还要形成一个证据链条。这样论证,结论会更可信。

  炎帝在山西新证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周运中

 

  前人对炎帝是山西人已有很多论证,我在此提出一些新的论据。

  第一点,在战国时期的五行体系当中,炎帝配的是祝融,祝融就是火神,是源于《山海经》说的烛龙,烛龙实质是山西的煤矿自燃。

  《山海经》说烛龙又叫烛阴,在山下,长千里,是红色,又能照到阴间。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的山西煤最多,古代关于山西煤矿自燃的记载非常多。炎帝为什么称为烈山氏?《左传》说烈山氏就是农官之祖,其实就是神农炎帝。这样我们能完美解释烈山氏的名号由来,其实就是煤矿自燃的火山。

  第二点,我论证炎帝部族崇拜太岳,最早的太岳是现在山西阳城县南部的王屋山。《左传》说姜是太岳之后,《诗经》总把岳和黄河联系在一起,说明岳靠近黄河。最早的太岳,应该是阳城县南部的王屋山,我们知道上古音的岳[ngok]与屋[ok]很近。阳城县古有濩泽,濩泽其实就是岳泽,濩的上古音是[hoak],读音也很近岳、屋。

  第三点,炎帝部落从晋东南向东,征服黄河三角州的宿沙氏。宿沙就是住在沙滩上,宿沙氏住在山东跟河北交界处的海边,古代齐国和鼓国都有宿沙氏。传说宿沙氏发明煮盐,又擅长捕鱼,炎帝征服宿沙氏就是从晋东南向河北平原扩展。涿鹿在现在的河南省修武县李固村,修武在太行山的南边,跟我们山西晋城挨在一起,涿鹿之战在这里。原来炎帝部落吃的是运城盐池的盐,可能因为蚩尤的东征,导致炎帝东征,寻求海盐。

  第四点,炎帝后裔的姓氏地理,可以证明炎帝是山西人。从权威的中国姓氏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岳姓的分布地原来以山西为中心,再向外扩展。申姓的中心至今仍是山西。焦姓的中心也是山西,焦作的由来与焦姓有关。吕姓虽然很早分出一支到山东,但是现在山西北部还有一个高频分布区,古代有吕国,现在有吕梁。

  所以从历史学的学理来看,炎帝无疑是山西人。炎帝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死在山西,葬在山西。炎帝源自神农氏,炎帝是农业部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到处迁徙,更不可能迁徙这么远。南方的炎帝遗迹是炎帝后裔在很晚的年代陆续南迁才出现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说南方的炎帝陵是纪念分陵,山西高平羊头山的炎帝陵才是华夏中原的炎帝祖陵。

  利用新媒体叫响高平炎帝文化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王鹏飞

 

  富有成效的传播策略,一定意义上将成为其可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这里从传播策略方面对新媒体时代高平炎帝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做一浅析。

  一、特色概念。在新媒体时代,概念营销屡被提及。对于高平市的炎帝文化来说,也面临着概念营销的问题,也就是在实际的传播之中,找出全国多处炎帝陵和炎帝文化中,高平炎帝文化的特殊性。

  二、感知原则。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切身感。从深层的涵义来说,要让大众尤其是高平市民体会到炎帝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仅是在羊头山上,高平炎帝文化如何能打造出类似的切身感,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问题。二是代入感。高平炎帝文化的发扬光大,必须依赖于广大群体的自发参与,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三、互动思维。对于高平炎帝文化的传播,应该有一种横向的互动思路。高平可以主动联合湖南等地的炎帝文化,在农历四月初八举办更高层级的文化节活动。或者也可以联合黄帝故里新郑,让两位先祖集体亮相联袂而行,互相声援。这样的联合与互动,会让高平炎帝神农文化节脱颖而出。

  四、新新媒介。新新媒介包括时下风头正劲的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多种平台。在高平炎帝文化的传播之中,新新媒介的使用要构成我们当前一个重要的媒介渠道。以微信客户端来说,以炎帝陵为关键词来搜,陕西宝鸡已经建了炎帝影视基地的官方微信,湖北随州建立了炎帝故里的研究基地。这些例子都可以借鉴。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