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耀勤在敬老院看望老人
温耀勤向大棚菜农询问蔬菜生长情况
一方官员靠不靠谱,只有老百姓认了才算;一任乡镇党委书记尽责与否,只有老百姓说行才行。我市南大门,灵石县夏门镇有一位基层干部,从2007年起任镇长,到2011年任镇党委书记至今,也许许多干部不曾听说过他的名字,但在群众中,熟悉他的人不在少数,口碑也很好,他是如何获得老百姓的认可的?2016年春,记者深入夏门镇进行了采访。
曾经脏乱差 如今示范村
村党支部书记说: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一村富不富,还靠党支部
夏门镇梁家圪塔村位于灵石县城南8公里处,南依汾河,与南同蒲铁路相望,另有108国道线横贯村内,地理位置优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交通便利的村庄,却是曾经典型的“脏乱差”加“信访村”。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梁耀强的话说,“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村里的路确实是有水有泥的‘水泥路’,村民当真是个顶个的‘告状户’!”。
环境差,人心不稳,类似这样的村如何治理?温耀勤上任书记后,干得第一件事就是严厉整顿村“两委”班子,同时甄选力推年富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上台。在他看来,班子不牢就要地动山摇,在基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整顿期间,先后有9个基层班子的党组织负责人因长期软弱涣散被调整,2015年以来就有3个村党支部书记被调整岗位。这样的“大动作”,自然会有一部分干部不满意,但温耀勤说:“啥叫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才叫真的不满意。”
正是有了这样的“去邪扶正”,包括梁家圪塔村在内,全镇农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有了,干劲也足了。梁耀强对当时的温耀勤深有感触:“温书记亲自在我们村蹲点,哪里不合适就亲自上手,你说我们还有啥理由不干事?”通过4年努力,如今的梁家圪塔村,“水泥路”变成了真正的柏油路,街绿了,灯亮了,垃圾池有了,农家书屋也建起来了。至此,环境得以改善,民风得以扭转,社会得以安定,曾经的“信访村”变成了“安定村”,村里还被评为了文明村、卫生村,甚至是省级生态村。这样的干部好不好,村民心里有了数。
抓班子,带队伍,还要立规矩,建阵地。集体的钱有没有乱花,是最容易引发农村不稳的因素。温耀勤上任后,采取“五签一审批”制度,所有村庄账目由镇经管部门核算,要花钱,村里先预算,钱花哪,怎么花,全部公示,让老百姓先看个明白,任何一名村干部无权动一分。党员干部要统一思想,阵地建设也很关键,在夏门镇,即便是再穷的村,也都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有了阵地,党员干事就有了凝聚力,村里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一系列党政组合措施后,一个曾经十村九乱的落后乡镇成为了该县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厦门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加强。村干部这样评价,“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一村富不富,还靠党支部,温书记以上率下,让村干部队伍形象得以重塑,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更亲近了。”
采空搬迁区 旧村换新居
83岁老党员评价:不愧人民好书记 今后继续加把力
走进夏门镇北庄村,一排排6层新居整齐排列,楼前楼后归置的干净利落,健身广场上、文化活动中心不时传来说笑声。这里并不像一个村庄,而像城里某个小区,甚至比一些小区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在这美丽村庄蜕变的背后,也有着一段因采空深陷而整村搬迁的复杂艰难历程。
和山西很多地方一样,曾经的北庄村地下富藏煤炭资源,但采煤过后,村庄却成了空中楼阁。“地下采空,上面房屋开始下陷裂缝,裂开的缝能钻过去一个人嘞”。面对地陷房裂,地下水枯竭,村民们绕着村庄不知转了多少遍,村里83岁的老党员杨元通,回想起来至今仍心有余悸。
“温书记一到下雨天就进村了,披着雨衣挨家查,最担心有人在裂缝房里呆着,村里人基本全认识他。”对于村庄未搬迁时的情境,杨元通对温耀勤印象极为深刻。一个村庄整体搬迁,让村民们舍弃世代眷恋的故土和生活方式,是一个艰苦的工作。时任北庄村支书的乔富贵感叹:“当时温书记开了多少次座谈会,跑村民家里做了多少工作,数都数不清了!”
乔富贵说,涉及群众的事情往往事无巨细,再加上搬迁就要涉及村民利益分配,是千头万绪,如果说劝离村民搬迁还有通融空间,那涉及搬迁所需资金的筹措及补偿分配,可是硬骨头,需要苦力加脑力,原则加智慧,温书记一次次跑上级部门协商对接,一次次找企业沟通谈判,一次次与村民贴心交流,终于在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了整村搬迁。
对此,和温耀勤搭班子的镇长许云峰也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当时温书记常用一个比方,“有一块蛋糕,哪怕其他人少分点,也得让老百姓分到101,这才能让群众没话说”。正是这种站在老百姓角度办事的态度,当地老百姓是打心眼里支持全镇干部工作。2012年,北庄村整村搬迁,村民们从此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居。
“逢年过节,温书记总要来看望村民,村民有啥要求,他一定操心给办,不愧是人民的好书记!”站在搬迁新村的大门口,杨元通再一次为温耀勤树起了大拇指,他希望温书记再接再厉,继续带领百姓安居乐业。
竖起大拇指的不仅有杨元通,还有夏门敬老院的所有院民们。院长杨计马如是说:“建敬老院时,真是费老大劲了,要资金没资金,要地方缺地方,如果没有温书记和镇里其他干部上筹下措,数次协调,真是建不起来。”现如今,干净居室,专人侍侯,偌大的敬老院早已成为了夏门镇及附近乡镇所有“五保户”的养老乐园。58岁的范根花高兴地说:“这里吃的好,住的好,生病还有人管,比儿子都强!”81岁的张新亮还自编了快板书表达心中的喜悦:“晚夕艰苦少回忆,心望前程心欢喜,感谢政府多救助,幸福生活万年长……”
发展要转型 引企入村来
民企老板说:诚如朋友相待 有困难找书记
老百姓想要真正过上好日子,发展经济才是根本。作为煤炭大县,人们印象中,灵石县企业多与煤炭有关联,夏门镇又是如何发展产业,温耀勤又是如何带领党政班子在经济发展上做出努力的,人们格外关注。
夏门镇梁家圪塔村的灵石县隆达铸造有限公司,这里似乎没有了一贯的“黑印象”。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林茂介绍,公司是兼并收购重组原灵石县宏达铁厂而来,企业也是从原先炼铁行业转型成为现在的精密机械制造。目前公司已实现无污染环保型生产,所采用的生产设备不仅在全国同行领先,产品也远销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正是有了公司良好发展,120余名村民也选择了就近在公司就业。而公司每年还可上缴村里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多了一个活水源头。
环保型企业被引进梁家圪塔村,张林茂不经意地向记者说出了一个“秘密”。“我们曾经在灵石县其他地方考虑过选址,并已基本确定地方,但后来温书记主动找到了我们,一次次软磨硬泡,力荐到梁家圪塔村看看,最终我们经过考察,梁家圪塔村确实符合条件,便在此落地。”张林茂表示,“当时公司选址梁家圪塔,确实是被温书记的诚心所打动,能切实感觉到,他真的是为了梁家圪塔村发展而来。”对于此事,温耀勤表示,之所以不遗余力引进这样的企业,一是因为梁家圪塔村确实有各种优势,企业本身又是环保企业,很利于村里长远发展,二是看重了老板是本土企业家,他对村民必然有着天然感情,更容易扎根本土,也不会亏待本地百姓。如今企业每年都要主动慰问学校实例。张林茂表示,企业选址村里后,好多事还需要解决,如供水、供电等,只要公司有困难,温书记都如朋友般真心相待,竭尽所能帮助解决,这不仅保证了企业很快投产,也使得梁家圪塔村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破零”。
“功成不必在我”这是温耀勤经常向镇党委政府提及的一种心态,正是这样一种心态的持续保持,全镇基层干部年复一年抓项目,不断招商引资、跟踪服务,一个接一个项目落地建成。
原上种蘑菇 鼓起钱袋子
大棚里农民说:基层干部好 生活一定越来越好
羊肚菌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野生菌,但温耀勤介绍,在夏门镇文殊原村也有种植,这也是我市目前唯一试种羊肚菌的村庄。他表示,随着灵石县核桃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让核桃林地获得更多的效益,成了夏门镇党委政府研究的重大课题,引进羊肚菌种植技术,就是盼着能够试种成功,再次探寻出一条能鼓起当地农民钱袋的新路子。
文殊原村兴晟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夏门镇大力支持的以种植香菇为主的合作社,目前建有21栋日光温室大棚,9栋已经投入使用,日产香菇近一千斤。在这个规模不大的现代化农业专业合作社里,每天都有20多位村民劳作,赶上更换菌棒、菌种还要向周边村庄“借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都在1600元左右,这让村里的闲散劳动力都有了活儿干。由于在种植食用菌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镇党委政府和文殊原村“两委”班子决定以合作社牵头试种从四川引进的羊肚菌。
来自四川绵阳经科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贾中科介绍,因为羊肚菌本身是低温品种,灵石县气候条件是比较适合的,它的单产大概在每亩200斤到500斤之间,现在市场售价新鲜的是60到70元一斤,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大概在1.5万元到3万元之间,它的技术、操作也比较简单,很适合林下种植。”对此,合作社领办人刘春生充满信心:“有了夏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有了我们全村人的努力,核桃林下的产业一定会越做越强!”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有一分不满意,我们就需要付出一百分的努力,只有群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才算真正做好了”。温耀勤这样说也这样做,件件实事被老百姓口口相传。
……
夏门镇多方争取资金在5个村建成了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失能老人享受到了党的政策温暖。对全镇残疾人实施产业扶贫,发放优质绵羊356只。一流的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26个农村卫生所建成,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老百姓看病也不再那么难。生态林建设、规模化养殖、设施蔬菜均得到长足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7898元提升到了2015年的13106元。近年来,全镇无1例越级缠访闹访案件,过去的上访镇从此走上了和谐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史俊杰)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