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清入户询问中药材收获情况
张月清了解双孢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
“基层官小,责任重大。只有把群众赞不赞成、答不答应、支不支持、拥不拥护作为标准,乡镇工作才能做好。”这就是昔阳县界都乡党委书记张月清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践行的“群众路线”。
在昔阳县界都乡这个无矿藏、无企业,经济欠发达的纯农业贫困乡,张月清摸爬滚打一干就是十年。靠着女性特有的柔韧,靠着“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乡”的理想与信念,更靠着“只想为群众办点事”的朴素理想,她硬是把一个贫困乡、落后乡的各项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也让这片十年九旱、土壤贫瘠的土地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3月18日,记者赶赴昔阳县界都乡,感受在张月清“群众路线”之下发生的变化。
农业产业从无到有——
“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
“一条路、三道沟。土薄、无产业,风大、无水”这是当地人对界都乡的高度概括。“就是界都人都不愿意待着”,说起当年的界都乡,老百姓一脸的嫌弃。
界都乡是昔阳县4个贫困重点乡镇之一,23个行政村全是贫困村,贫困人口6000多人,占去全乡总人口的近半。2006年6月,张月清到界都乡走马上任时,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现状。“村村都戴着贫困帽,当时也挺发愁。可是能怎么办,一步一步来吧。”
农村要想富,必须走产业发展的路子。在经过深入调查走访后,张月清打定这个主意。但是当地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群众又无力投入,如何发展产业?
在大量了解和研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张月清想出“借鸡生蛋”的法子。县、市、省、中央有什么涉农优惠政策,张月清了解了个门儿清。一方面邀请当地在外的能人回乡创业,鼓励村里的党员、年轻人、退休干部干事创业,另一方面向上级部门竭力争取各类扶持和补助资金。
“以前一直在机关,对基层工作不熟悉,加上当时才30多岁,老百姓对我不认可,觉得我就是个小妮子,能干成个甚事?”说起当年,张月清如是说。
为了尽快地融入他们,张月清成天泡在村里。在田间地头了解农事,和群众谈心、聊天、交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
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话一点都不假。在张月清几次三番的感召下,一些外出居住或打工且略有经济基础的人先后回乡创业;产业发展需要的用地也在老百姓的配合下一一到位。
2007年开始,在张月清的多方协调下,界都乡先后建起了8个千头养猪厂和一个养羊厂,首次实现界都乡产业上的零突破。同时,还在长岭村投资80万元办起了玉米高精粉加工厂。今年,该加工厂又新进了年产量可达10吨的生产设备,正常运营后可消化吸收邻近10个村产出的玉米。
2014年,张月清又号召大学生村官牵头,在崔家庄、小瓦邱、大瓦邱、柏叶底村建起了3.16万平方米的双孢菇种植园区。同时在 栳桧、里安阳沟、里车掌试种中药材。到2015年,发动全乡18个行政村试种中药材2000多亩,打造了千亩中药材经济走廊。
围绕“种养加、劳务输出、服务业”五业并举的发展思路,界都乡的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从无到有,群众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
“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跟我们同吃同喝,没有架子,办事认真实在,一门心思为了帮助我们老百姓增收。”靠种植中药材,2015年实现每亩增收800元的 栳桧村民于计元这样说。
年青干部驻村帮扶——
“让群众看到一支信得过的队伍”
“建一个过硬的班子,带出一支让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是张月清践行“群众路线”的又一项具体工作。
界都乡有28个支部1008名党员。张月清任职书记时,当地农村党员流失严重,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责任心差,安排下的工作层层推诿、难以落实。
如何才能提拔干部的精气神,改变他们懒散的工作作风?张月清率先垂范,自己带头驻村入户。之后,又将一些作风正、有影响,深得群众信任和好评的老干部、老党员推荐出来、树立典型,并探索推行了“1+10”党员包户连心制度,每名村干部分别联系10名党员,每名党员再分别联系10名农户,形成“1+10+100”的叠加帮扶模式。干部、党员身担数职,既是农村问题排查员,又是党建联络员、政策宣传员、便民服务员,做到了为民服务全覆盖。
针对村干部“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慵懒散”问题,张月清在全乡实施“村主干+合作社”模式,由7个村主干带头进行1000亩药材试种植和2.16万平米的双孢菇试种植,解决了懒散村、后进村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张月清又创造性地创建了“党员示范工程”,打造“带头人+致富人”、“党支部+合作社”、“党建文化+新农村建设”、“党员+帮扶”四种模式的示范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示范作用。对于新上任的村干部,工作不熟悉,她常常是手把手地去帮助指导。
张月清非常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为了培养他们服务群众的能力,她将全乡的19名大学生村官全部派驻到村里,为他们创造了解群众、熟悉基层工作的机会,通过搭建管理考核、学习交流、实践锻炼、创业富民这四个平台,界都乡有3名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委会主任,2名当选村委副主任,其余4名当选村委委员。特别是7个大学生村官领办了7个双孢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1亩,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
在此基础上,张月清又创造性地创建了“党员示范工程”,打造“带头人+致富人”、“党支部+合作社”、“党建文化+新农村建设”、“党员+帮扶”四种模式的示范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示范作用。
“无论大事小情,只要你提出来,人家就尽心尽力给你办,这样的干部,我们信任!” 在崔家庄村,村民们说起大学生村官也是该村村委主任崔明明时,无一不竖起大拇指高声夸赞。
这是界都乡党建工作的缩影。“‘为人民服务’以前是口号,现在我们看到了行动。”采访中,不少当地群众这样评价党员干部。
幸福生活奠基——
“让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观”
“路通到地里、水接到院里,村里就能看病,健身、娱乐也有专门的地方,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如今这生活,再幸福不过了!”在长岭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门前,今年69岁的陈米所告诉记者。
今年67岁的陈爱明告诉记者,他在东坡上种着3亩玉米,离村里有3里地。以前每到收获的季节,就得推着平车去拉玉米,“得拉七八车才能拉回来,累啊!”儿孙们在城里生活,即使有几个老兄弟帮忙,但每年秋收都很发愁。2015年,通往地里的路硬化了、拓宽了,三轮车直接就能开到地头上,乐坏了像陈爱明这样的老农民,“这得感谢张书记啊!没有她,我们还得推车去拉。”
界都乡村村设有文化队伍。在当地有名的文化村南界都村,整饬一新的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文化街、民俗文化收藏馆,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对村民进行着民风的教化。
“都是在张书记的授意下搞起来的。以前村里的民风不太好,老张跟我多次探讨,后来决定从教化民风入手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比如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人’,通过树立典型,让大家感恩好人、学习好人、争当好人。”村支书王素明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风气好多了,赌博、不孝敬父母的几乎没了,打架、吵架的人也少了。
在“老张”担任父母官的10年中,界都乡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目标;投资194万元新建、维修、改建村级活动场所23所(座);投资97万元新建、维修、改建村级卫生室21所;投资145万元实施了“六个一”工程;投资124万元新建5所日间照料中心;投资400万元硬化街巷35千米;投资170余万元维修17平方千米广场、田间道路;投资161万元维修了机井、泵站、管道、池塘、水窖等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63万元维修新建了舞台、文体娱乐设施。
看着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精神面貌向好向善,生活更有奔头,张月清欣慰地笑了。(张莉芬)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