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吕梁 > 吕梁精神吕梁精神

遗珠散落人未识 群星捧月月更圆

——写在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第二批正式上线之际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4/16 11:32:00

作者:白利宝  房志勇

 

近日,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第二批正式上线,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尧昌里村榜上有名。早春三月,难耐心中向往之情,笔者与几位同事慕名探访,一同感受五百年古村落的新变化。

 

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驶进尧昌里村委大院,村支书薛秋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简短地自我介绍后,薛书记热情地提议担任我们的临时向导,一路走访加介绍,实地观摩了十几处保留相对完整的明清建筑物,让那个年代久远的尧昌里村跃然于眼前。

 

古戏台一处(图一)

2013年12月被临县人民政府颁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学校遗址(图二)


系阎锡山统治山西时期普及小学教育时所设立,这是阎锡山普及教育成为山西模范省的重要标志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被服厂遗址(图三)

时任晋绥司令贺龙元帅曾亲临指导,亲切接见了被服厂全体职工,并在这里吃过豆面抿尖。该被服厂生产的被服、鞋袜源源不断输送到各解放战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村落各大院匾额十余幅(图四)



笔体苍劲浑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砖雕、木刻(图五)

   

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积淀,体现出晋西北黄土高原独特的民俗民风;明柱厦檐高圪台与碛口古镇明清建筑一脉相承;凤缠莲花、雀替角纹、户对门档(图六七八)

(明柱厦檐高圪台)

(凤缠莲花)

(雀替角纹)

(户对门档)

在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烙印;天地神灵,砖雕悬山(图九)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神灵的信仰与崇拜;

 

龟背贯钱,精雕细刻(图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延年长寿、发家致富的向往;一幅幅福雕照壁祈求合家团圆、岁岁平安、吉祥如意。

(龟背贯钱)

(神奇甬道)

 

薛书记带领我们穿过该村的石狮子焉,进入路北一块高台平地,俯瞰四面群山,顿感“山高人为峰”

一条铁路巨龙贯穿晋西南北,东北侧公路直达吕梁首府离石。下山五里直通樊家沟村,与三(交)碛(口)公路衔接,交通四通八达,周边村民尽享改革开放之红利。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自然造就该村周边群峦逶迤起伏,梁峁绵延。形成九个圪垯(山峁)十八道塌(平缓坡地)环绕,九个圪垯如天神矗立,十八道塌如天女散花。

 

大自然如此巧夺天工,地灵必然出人杰。从明代嘉靖年间起,薛氏祖先薛佩建村立业,至今已历21代,五百多年,繁衍后代370多户,人口1136人(除外迁者),芸芸众生中产生了无数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据村史记载,薛文华,男,道光年间出生,咸丰十一年,以拔贡入选国子监,辛酉年科举省试高中举人,乙丑年参加科举会试,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成为临县最早、最高级别的知识分子。

 

说及村名这里还有个传奇故事。在很久以前,传说有一只狼窜到村中一间空窑洞觅食。窑洞门窗是木质的,门扇向内张开,门轴窝向外倾斜。狼进窑时用头顶开门扇,进去后门扇即自行关闭,但要走出窑洞狼可无能为力了。结果狼被活活的饿死在窑洞里。至此村内外便传开了“窑吃狼”的趣事。这个村子也就被周围乡民称为“窑吃狼”村了。1865年(同治四年),村中进士薛文华赴京科考,因故里村民不雅,报名时,就按“窑吃狼”三字的方言谐音给村子命名为“尧昌里”村。

 

薛泽元,男,1921年出生,为中共早期党员,曾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财贸部副部长、财政局局长,市人民银行行长等职。80年代离休后曾为故乡的修复建设多方协调出力,现已离世。

 

薛开考,男,1933年出生,1953年开始从事扫盲教育,成绩卓著。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亲切接见,是临县著名的国家级模范教师。

 

巾帼英雄薛保连,1934年出生,15岁时就跟上母亲在本村被服厂做军鞋、缝军衣,外出募捐钱粮,支援前线,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建国后,曾担任互助组、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队长,多次受到碛口区公所、乡政府的表彰奖励,是申纪兰式的农村女干部。

 

走访多名村中老人后得知,尧昌里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明清古建筑,根本原因在碛口古镇。该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碛口不足八公里,地处清朝到民国三百年间的商旅交通孔道。南侧是柳林县境,越30华里即到离石梁家岔,途经枣林到离石,可以直达晋中平遥、太谷、祁县等晋商要地。据《碛口志》记载,清末到民国百年间,碛口商市达到空前繁荣,驻地商号360余家,每日商客成千上万,农牧产品、中草药材大批经这里内运,晋商把碛口字号经营的粮食、胡麻油、石碱、蜂蜜等日用品,皮毛、药材等生产材料源源不断输往晋中、祁县、太谷,中经太原转运到京、津等大城市,直至出口海外,成为丝绸之路最早的一部分。由于古代交通工具落后,陆路主要靠骆驼、骡马等大牲畜驮运,被人称为“驮不完的碛口”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从事货物转运。尧昌里的部分有识之士看准了这一商机,当机立断成立马帮队,长途运输货物,走上致富之路。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薛汝安,20世纪初生人,为人义气果敢,精明强干,有胆有识。既能吃苦耐劳,诚信待人,更具组织领导才能。早年从包头内蒙贩卖骡马起家,积累一定资金后,买回大量骡马,雇佣马夫,成立马帮队,成年累月,跋山涉水,鞍马劳顿,奔波于晋商陆路运输之道,积累了丰厚家业,回村修建楼阁庭院,成为周边很有名的富商。

 

碛口古镇从清康熙年间起步,乾隆时初具规模,道光初年步入繁荣,发达于水陆两运,黄河码头铸就了碛口商品经济的辉煌。同时诞生了一大批大亨富豪,这些商贾大家致富后一方面扩街修铺,形成今日游客前往必打卡的明清一条街。另一方面在周边村庄置田买地,修建民居。依据山势高低,修筑成各具特色的民俗建筑群,距碛口古镇仅三华里的西湾村,就是碛口巨商陈三锡父子修建的城堡式建筑群。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院院相通、巷巷相连,错落有致、凝重浑厚。无处不体现着晋西北人民的聪明才智与高级审美。

 

李家山的东财主李登祥,西财主李香亭都是碛口经商巨富,在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后,回本村修筑了结构均衡、相互对称的东西两山建筑群。登高眺望,如同两条巨龙盘旋山涧,气势雄伟磅礴,令人叹服。

 

距离古镇稍远的尧昌里村、垣上村、白家山村皆有数量不等的精致民居,风格虽大致相同,细品之下却各有特色。

 

纵观碛口古镇周边村落,如同群星捧月,围绕古镇中心散发出熠熠光辉。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在国力日渐昌盛的今天,碛口,这座风雨百年的文化古镇期盼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晋商子孙、资本大亨回归故里、开发碛口,特别是发掘周边各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从而使碛口旅游辐射周边产业,做大做强。

 

田园风光,令人迷醉。在城市工作生活日益繁忙喧嚣的今天,许多人谈笑间都透露着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而以碛口古镇为代表的山西古村落群体,亟需更多人前来解读与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以重现中华传统文明之精粹,展现三晋大地文化之魅力。

责编:高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