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剑雯 通讯员 赵亚男
“太原最低温度零下21摄氏度、大同最低温度零下28摄氏度……”受寒潮天气影响,全省气温不断刷新最低记录。罕见极寒天气威胁山西电网安全。1月6日18时25分,山西电网用电负荷达3821万千瓦,创历史新高。为保障供电稳定,确保供暖设施电力安全可靠供应,让企业和民生用电安全无虞,省电力公司员工在极寒天气下坚守岗位,毫不懈怠,成为冻人天气下最动人的风景。
星夜巡检,
传递供电温暖
“城东I、II线温度正常!1号电容器温度正常!”
1月5日晚10时,长治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工作人员史天翔、季刚完成110千伏武乡变电站的夜巡。
“武乡站没毛病,咱可以放心撤了。”史天翔收起手中的红外测温仪,对身边刚刚完成记录的季刚说,嘴里呵出的气似乎瞬间就能凝固在面前。传说中的寒潮果然名不虚传,晚上10点一过,气温直降至零下10摄氏度。两人甩甩早已冻得没了知觉的手,走出武乡变电站,开始驱车返回20公里外的驻地站。
每天晚上6点至10点,是一天的用电高峰,也是红外测温最准确最清晰的时段,按照长治供电公司的工作要求,要在这个时段对涉及“煤改电”、供热站供电的变电站进行测温和夜巡,确保用户屋暖如春。
刚刚巡视完的110千伏武乡变电站就是史天翔和季刚负责的供电区域内一个重要的供电中枢。武乡县县城、700户“煤改电”用户和武乡县供热公司全靠它供电,从站内变压器到进、出线,再到电容器,每一处的运行状态都要一一检查。
进入冬季,为了确保长治地区供电万无一失,长治供电公司4座220千伏枢纽变电站由远程监控改为人员驻站值守,对以枢纽站为中心,50公里为半径的辖区内的全部110千伏变电站进行实时监测和周期巡视,确保供电网络运行万无一失。
山间巡检,
直到恢复正常
“110千伏石庙梁变电站负荷突然增长,感觉有些不太对。”1月7日9时40分,运城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人员丁保凯发现异常后,随即决定与同事闫泽斌对该变电站进行特殊巡视。
110千伏石庙梁变电站位于河津市山区乡镇——下化乡,海拔约900米,主要担负着该乡9个村居民及6个企业的用电负荷。途中约有25分钟的山路蜿蜒且艰险。路的一边是用铁格网罩住的大小不一的怪石,另一边则是深度不一的沟壑。
10时30分,二人来到110千伏石庙梁变电站。零下18摄氏度的天气,加之山上特有的凛冽山风,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连连打颤。戴好安全帽,查完台负荷显示后,开始了他们的巡检。
在进行大负荷设备的测温时,丁保凯将测温仪带子套在脖子上,一个节点一个节点进行测量。闫泽斌则负责记录工作。
当丁保凯很快进行完缺陷登记的同时,闫泽斌也麻利地完成了倒闸操作票的填写,开启录音笔,监护复诵,后台拉开断路器,现场带绝缘手套,规范完成了一起停电工作。
12时28分,他们的巡检及各项维护工作结束,下山回基地。一如往常,又非往常……
寒冬奋战7小时,
紧急抢修保安全
1月6日24时,太原市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凛冽的5级西北风像刀子一样刮的人脸上生疼,20余名太原供电公司抢修员工,完成最后一项送电工作,彻底消除枯树砸断电杆抢修任务。
当天17时,太原供电公司解放路营业站接到附近居民反映电话,一棵直径半米有余的枯树被大风刮倒,砸断10千伏电线杆。
险情就是命令。他们立即组织抢修人员赶往水西门南二巷事故现场:干枯树木从树干处折断砸在10千伏水西1号线32支线架空线上,低压电线杆受线路拉力齐根断裂,勉强靠一旁的围墙苦苦支撑,摇摇欲坠的架空线路对地距离已不足3米。
10千伏水西1#线为水西门社区周边1000余户居民供热加压站提供电力供应和保障,同时承担着水西门街600余户居民生活用电,用户多为老年人和附近学校的学生家庭,一旦发生断线倒杆故障不仅影响附近居民,也会威胁路上行人安全。
查明故障,立即抢修。杏花岭供电服务中心主任胡彬赶到现场与抢修人员制定了锯断枯树,拔掉废杆,更换电缆的抢修方案。但是,全支线停电,还是带电作业成为抢修工作的难题。
全支线停电,方便操作,危险系数低,抢修人员便于作业,但停电面积过大,影响用户过多,对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带电作业,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但停电面积小,抢修效率高。在两难的情况下,经过充分论证,胡彬果断决定,申请配电运检室带电作业中心配合,实施带电作业,减小停电范围,全力保障居民生活用电。
18时,由太原供电公司杏花岭供电服务中心、配电运检室带电作业中心组成的20人抢修队成立。一路由杏花岭供电服务中心负责,敷设电缆,为居民提供可靠保障。另一路由配电运检室带电作业中心负责,带电实施抢修作业,快速修复受损线路。
极端恶劣的寒潮天气,没有挡住抢修人员迫切恢复供电的热情。大家却干得如火如荼,合理分工,有效指挥,折断的枯树在油锯的轰鸣声中一段段分离,断裂的电杆随着吊车的举升被拔除,40余米的电缆沿着墙根通向居民家中。
24时,经过7个小时的连续作战,10千伏水西1号线恢复正常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