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张勤勤是方山县积翠镇积翠村人,2015年成立了北京华轩忠信装饰装修有限公司,当年就与北京固安凝华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500多万元的装潢合同。
张勤勤说:“2000年,父亲张成年跟着姑父马平平来北京搞装潢,我也跟着来北京上学。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上了装潢。”
2010年高中毕业后,张勤勤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装潢工的职业道路。吃苦耐劳、技术精湛的他,在2011年带领5个小伙伴赚了20多万元。
“尽管我们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每一步都走得比较稳健。”回想13年的创业经历,张勤勤说。
在张勤勤的办公桌上,一本《新华字典》、一本《民法典》十分醒目。张勤勤介绍:“在公司,我带头考证,经常翻看《新华字典》《民法典》。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更好地提升自己、管理公司、造福社会。”
作为公司掌门人,张勤勤为人低调,生活朴素,却热衷于回方山投资,助力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2011年,在父亲的帮助下,张勤勤投资90多万元在老家建起了酒店,带动了5到6名村民就业;2016年,积极响应政府招商引资号召,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腻子加工厂,解决了10多名脱贫户的就近就业问题。他说:“从赚钱的角度来说,北京有更多的机会。我为什么要在方山投资,就是想为方山做点事情,同时利用这些项目带动周边的发展。”
在张勤勤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方山年轻人到北京寻求发展,越来越多的“方山装潢工”有了比较稳定的业务,他们抱团发展,在千里之外的他乡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张勤勤施工的北京亚和伟腾家居广场上,施工现场负责人韩玉梁对“方山装潢工”的评价是“朴实、诚信、心眼好、技术高。”
人称“方山装潢行业北京领军人物”的刘保柱说:“在北京创业25年,我带出的‘方山装潢工’有五六百人,他们很多都成了‘引路人’。马平平在北京赚钱后回家乡创业,郝宝贵在云南搞装潢,李小平在北京昌平搞装潢,‘方山装潢工’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地。”
刘保柱介绍说:“2005年至2007年,在北京的‘方山装潢工’人数达到最高峰,有3000多名。那时候,光志远庄村就居住有2000多人,号称‘北上小方山’。截至目前,在北京搞装潢时间最长的方山人已工作了将近30年,短的也在10年以上,年龄以30岁至60岁居多。这几年,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技术好的可达到十六七万元,2000多名装潢工一年的收入至少是2亿元。”
护航——
多方保障,助推高质量发展
“扶上马,送一程”。如何让更多的“方山装潢工”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服务保障是关键。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高鹏说:“政府要做装潢工的坚强后盾,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发家致富。”
为了让装潢工“想出去”“能出去”“安心出去”,2022年,北京理工大学提供场地,方山县选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收集方山在京务工人员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定期开展各类推介会、服务月、知识讲座等,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进一步扩大方山人在京就业规模。
在北京做装潢生意的积翠村村民王永强,一有时间就会到北京理工大学的服务站和工作人员拉家常、话乡音。他说:“来这里就像回到了家里。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一两句话说不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王永强“养”过三轮车,卖过小杂粮等农副产品。尽管他起早贪黑,却总是债务缠身。
2001年,王永强一家跟着朋友刘保柱到北京创业。刚来时,王永强住在刘保柱本就狭窄的家里,跟着刘保柱去装潢场地做工挣钱。
一个多月后,刘保柱给王永强介绍了装潢业务。王永强带着2个工人开启了自己的装潢事业,一下子赚了3万元。
2014年,王永强回积翠村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酒店,解决了村里1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202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养猪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注入了勃勃生机。
如今,王永强带领20多个装潢工在北京、内蒙古等地搞装潢。他说:“近两年,装潢工的日工资在400元至600元不等。去年一年,圪洞镇班庄村的侯海强和侯海伟兄弟俩各收入15万至16万元,峪口镇土坌则村薛宏伟收入16万至17万元,圪洞镇后东旺坪村薛建伟收入17万至18万元……方山人打造出了自己的装潢品牌。”
在北京,笔者采访了很多“方山装潢工”,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成长与经历,分享着自己的幸福与欢乐,期待着有更多“脱贫致富”故事的上演。
“方山装潢工”项目,一头托起成百上千家庭的致富梦想,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希望。
方山县委书记周小云说:“我们将继续在北京等地打造诚实守信、忠厚勤劳的‘方山装潢工’品牌,努力把这条富民路走下去,紧盯高质量就业课题,高标准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从培育特色劳务品牌破题,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上奋力书写方山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