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政府工作报告围绕‘能源赛道’详细列出了不同领域、种类丰富的项目,其中包括‘优化电力结构,开工建设大怀线特高压外送电工程,加快推进3个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对此,大同市人大代表王河建议,应支持鼓励全市电力企业会同属地企业,利用相关通道资源开发建设新能源基地项目,帮助企业加快实现清洁低碳转型,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助力全市有效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更好发挥桥头堡作用。
能源赛道“风光”无限,产业升级向“绿”而行。目标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关键在于落实,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大同定能在“能源赛道”上闯出一片新天地,助推转型发展换挡升级。
文旅消费赛道——
出彩出圈展示“大同形象”
2023年,“大同文旅”叫响全国,荣获“国际美食之都”“避暑旅游优选地”“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称号;6家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827.2万人次,创历史最高水平;塑造“云动天下·冬暖大同”品牌,文旅市场实现淡季不淡,在加快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展示了“大同形象”。
如何让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大同文旅持续保持热度,让一业兴带动百业兴?
“融入京津冀,文旅要先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锚定‘融入京津冀’,全面分析大同文旅发展的比较优势,力求找到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同市文旅局负责人说。
当下,大同市正在全力实施文旅消费链合作行动,推动消费升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核心,以恒山、古城、长城、平型关景区为主体的“1+4+N”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该市文旅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已经确立。2023年,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优秀旅游城市的特色更加凸显;到2025年,面向京津冀的文旅产品供给、文旅服务质量、文旅品牌影响显著提升,市域文旅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7年,全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50家,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
步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倍感这座人类艺术宝库的文化活力不断焕新;漫步大同古城街巷,倍感文脉绵延的大同古城更加文韵流芳,让人流连忘返。
如今,大同面向北京、天津等市场,以“产城融合”“交旅融合”“全域旅游”的理念,把历史文化资源、生态休闲资源和商业文化项目有机融合,构建文商旅一体化的消费型产业集群,打造“北京后花园”和京津冀旅游康养首选地及区域消费中心,成果彰显,未来可期。
农业赛道——
推进乡村振兴结硕果
春回大地,眼下正是春耕备耕好时节。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这是我们选育出的新品种,目前长势整齐、产量稳定,现在正对它的外观品质进行化验。下一步,我们要对它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在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谷子研究团队科研人员正在用微型碾米机,对2023年培育的新品种谷子进行加工、测重、化验,为下一步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依据。谷子研究团队负责人郭瑞锋告诉记者,只有不断强化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繁殖、推广一体化建设,持续做强农业“芯片”,才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赋能乡村振兴。
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畜牧产业补短锻长、黄芪产业持续壮大、渔业发展势头强劲……“三农”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为大同市“四大赛道”之一的农业赛道,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大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今年该市“三农”工作将大力推进“特”“优”农业,锚定“6+2”农业产业布局,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民持续增收。
2023年,以天镇铭宸、阳高昇景海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开工建设,标志着“寿光模式”正式落户大同。“我们既要发展传统种植品种,又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高附加值品种,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市场占有率,做好直供首都的‘菜篮子’。”大同市华联商厦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孙志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