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山西水利 > 水利资讯水利资讯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山西水文与时代共舞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6/4 11:43:00


柴庄水文站的雷达波测流等先进仪器,保证了水文数据更加精准。 本报记者 刘业飞 摄


    

    “防汛抗旱我们是‘侦查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我们是‘裁判员’,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是‘服务员’,‘身兼数职’自然责任重大。”5月22日,记者在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柴庄水文站采访时,水文站负责人解斌说。



    水情数据:铺就水文服务“快车道”


    “一下雨就开始操心,40年了,早已经习惯了观察雨量这份工作了!”

    记者在临汾市襄汾县赵曲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见到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报汛雨量观察的赵奇珠,在老赵家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者看到从降水量、日最大量、月总量、季度小结等,详细地记录了40年来每年的雨量情况。

    老赵院子里的报汛雨量站仅仅是全省2118处观察站之一,这也是包含了河流、渠道、水库水位、流量、汛情等各种水情信息的水文科学观察工作最基础的一环。

    提起这40年来的雨情、墒情测报,老赵说,上世纪70年代那会儿,夜间11时、凌晨2时、5时,每隔3个小时测报一次,遇到暴雨还要加报,那时候还是要到镇上的邮电所发电报,就这样不分昼夜的跑来跑去,这些数字都是当时雨情的实时记录。

    赵奇珠的报汛雨量观察站属于临汾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柴庄水文站所辖28处雨量站的其中一个,他的雨情记录仅仅是柴庄水文站水文资料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建于1956年的柴庄水文站经过了几代水文人,这里已经记录了汾河流经此处的水量、沙量、水温、墒情等数百万条测量数据。

    “这些数据怎么来的?”柴庄水文站站长解斌介绍,前些年,大家都是乘小船划到河中央探下身子测流、取沙,下大雨、发洪水都要到河里测量,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河里,但是为了真实的水情数据,站上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退缩过。这几年,水文站新添置了自动化缆道测流、在线测流、雷达波测流等先进仪器,保证了测量数据的更加精准,大家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一直钻研水文资料汇编的解斌提及自己的工作坦言说:“很枯燥,每天就是在这偏僻的汾河边守着这哗哗流过的汾河水,记录着一个一个复杂的数据。”

    “暴雨来了,大家都是往家跑,而水文工作者则是顶着暴雨往河里跑。”解斌解释着水文工作的“逆行”,去年7月,汾河上游普降暴雨,柴庄水文站与巡测站同时发生洪水,大家在晚上11时,冒着暴雨跑到40公里外的巡测站坚守测流,直到第二天下午三点洪水退去,这些实时数据都为下游抗洪防汛提供了最及时的数据支撑。

    “水文工作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事业,通过监测地表水、地下水的各种水信息,在整理、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为防汛抗旱、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提供服务。”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李爱民介绍,去年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全省9个水文分局全员出动,检测了36个国定贫困县、79个非国定贫困县1.84万组水样,在太行山、吕梁山等条件恶劣的缺水地区累计勘测井位300余个,解决了数百万人的饮水困难,为精准扶贫和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基础。



    智慧水文:提升现代水文“加速度”


    “水文数据,是水利行业的基础,容不得任何一个误差,也正因如此,我们要围绕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不断科技创新。”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宋晋华说。

    2016年7月19日,受汾河流域连续强降雨影响,汾河中上游发生持续暴雨洪水,新绛水文站断面上游水文站发生超过400立方米/秒流量的洪水,这是运城市近30年来未遇的洪水。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迅速组织精干力量,连续十天驻守在断面河岸测流,发送水情信息803条,精准预报了两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及时发布汾河新绛断面上下游洪水演变过程,提出汾河新纺段确保450立方米/秒洪水通过,河堤需加高1.7米的技术方案,为汾河下游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调度决策依据。

    在新绛水文站记者见到,这里的电脑可以随时观测到省内任何一处水文站、雨量观测站的具体数据。

    这些年,山西水文以“智慧水利”为引领,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与水文工作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在“智慧水文”的带动下,我省现设有的112处水文测站、49处水位站、93处蒸发站、134处水质监测断面、815处地下水位监测站、1962处地下水统测井、71处墒情观测站,为国民经济建设积累了数以亿计的各类水文数据。

    在乡宁县光华镇铺头村这里一条干涸的河道里,虽然并无河水流过,但是这里却设立了雷达水位计、视频监控系统等先进的测验设施。原来,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是汾河的一级支流,每逢下雨,山上的洪水会顺流而下,这些测验设施会第一时间上报数据,为下游提供防汛信息。

    与上世纪70年代老赵在邮电局跑来跑去报雨情数据不同,如今,随着我省“智慧水文”工程的推进,全省2118处报汛雨量站全部由人工日报改为自动上传、及时汇总,在全省任意一个水文站点随时可以掌握上游、下游的降雨、水量等信息。

    我省智慧水文系统建成了中小河流水文预警预报系统、数据云计算中心、异地数据灾备中心、水情易信通手机APP等,突出“互联网+”运用,涵盖了洪水预报、水情查询、战网管理、地下水动态监测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化管理打造了我省“水文智库”,而随着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继续加强,山西水文的“最强大脑”正逐渐成形。



    科技创新:叫响山西水文“软实力”


    近年来,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提出确立“一个方针”、优化“两个环境”、推动“三个发展”、实现“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定好了水文改革发展的“总基调”。“一个方针”指技术立局、人才兴局、服务强局。“两个环境”指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构建和谐的内部环境。“三个发展”指和谐发展是前提,安全发展是保证,能力发展是根本。“三个转变”指技术导向型水文向服务导向型水文转变、数据服务型水文向成果服务型水文转变、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 

    行动决定效果,新时代水文人的探索与实践,山西水文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综合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长治分局积极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出了无线遥控雷达波数字化测流系统,具有测验时间短、精度高、操作简便、性能稳定等优点。该系统的远程无线遥控雷达波测流系统、无线遥控雷达波测流系统、俯视水位计、无人机测流系统先后获得国家4项新型实用专利。

    山西水文在积极推出水文巡测、资料整编、购买社会化服务等一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成果。近年来,《无资料地区水文计算方法与应用研究》《山西省清泉水分析研究》《山区综合找水技术引进与推广应用》等4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各类奖项。出版《山西省水文计算手册》《山西大洪水》等10部科研成果专著。其中,《山西水文计算手册》作为我省水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论著,广泛应用于我省水利、交通、城建、能源等涉水工程规划设计,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河湖普查,第一次全面查清了我省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水系结构关系,填补了基本国情信息的空白。

    关注水、记录水、研究水,这就是水文,这个行业既是一个传统行业,更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行业。在今年全省水文工作会上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宋晋华表示,要在高起点上推动水文改革创新,支撑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发展民生水利事业,这就要求水文要进一步优化站网功能,加快构建水利现代化发展体系,凸显水文社会公共服务价值,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水文发展方式。



本报记者 刘业飞 通讯员 王秀芳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