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忻州 > 风土人情风土人情

声闻四达雁门楼 儒学鼎兴代州庙

来源:忻州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6/27 9:23:00

边靖楼

与其他庙宇建筑不同,代县边靖楼坐落在县城中央,高大雄伟,充满了霸气,有王者雄风。

边靖楼俗称鼓楼,又名谯楼,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明洪武七年(1374)由吉安侯陆亨建成。成化七年(1471)因火焚毁,十二年重建。鼓楼由两部分组成,砖砌券洞基座和木结构三层楼身。基座底长43.3米、宽33.3米、高13.3米。楼身四檐三层,歇山顶,底层筑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勾栏下加平座。面阔7间,进深5间,斗拱规整,楼顶挑角高翘。楼高26.7米,总高40米。楼南第三层悬挂清雍正十一年(1733)大修时雁平兵备道汤豫诚立“声闻四达”巨匾,长8米宽3米,顶层悬挂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州陈鼎文所立牌匾“雁门第一楼”,长5.3米宽2.7米。楼北悬挂雍正十一年知州杨弘志立“威镇三关”巨匾,长达8米宽3米,“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两匾,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

在全国木结构鼓楼建筑中,边靖楼建筑年代最早,总高度也最高,闻名全国的嘉峪关城楼、山海关城楼的高度与之相差甚远,所以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历来与应县木塔齐名,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说。

“谯楼高耸倚晴空,登眺泠然欲御风”,边靖楼为历代诗人学者所珍视,明代诗人冯明期曾写道:“莽莽来寒色,苍苍落野柯。白云罘勾注,秋色满滹沱。此日登临壮,百年感慨多。边隅四战地,锁钥近如何?”1947年秋,叶剑英元帅曾登楼赋诗:“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

代州文庙

大成殿 杨继兴 摄

在代州古城的西南,有一座弘大的唐代儒学建筑群,其座北朝南,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这就是“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华北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之儒学建筑——代州文庙。

代州文庙,始建于唐朝,元明清均有修复,原是一座儒学学府,坐落于代县城内。该庙共有三重院落,前院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泮池等。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金碧辉煌,布局疏朗,大成殿两侧的房舍,原本是学生读书的地方。后院则是祭祀历代大儒的地方。

文庙分前中后三院,沿中轴线依次建有万仞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进入文庙,首先穿过的是万仞坊和棂星门,万仞坊由四柱三楼组成,主楼五朵斗拱,次楼各三朵斗拱。棂星门由六柱五楼组成,六柱直冲云霄,顶端有琉璃盘龙云罐,并奇兽站顶。中为明楼,两侧为次楼,相间为夹楼。

穿过棂星门,进入前院。现存唐代古槐两株,历经沧桑仍枝叶繁茂,尤其北面古槐树心已空,仍生机勃勃,千百年来被民间视为代州文脉灵气所在,吸引古今众多考生在树上挂红许愿。院内正中筑泮池,为石砌半圆形,上架泮桥。泮池东为名宦祠,原立牌位供奉李牧、蒙恬、李广、郅都、薛仁贵、杨业、陆亨等50位“名宦”;西为乡贤祠,原立牌位供奉王霸、周党、周续之、郭崇韬、扈彦珂、史建塘、孙传庭、张凤翼、周玳等50位“乡贤”。现在两祠均改为代县名胜古迹图文陈列室。

穿过戟门进入中院,正北为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明间、次间隔扇雕刻精细,有三绞灯球六碗,五绞四碗嵌橄榄球纹,双绞四碗古老钱等7种之多。殿内八卦攒顶,相传上面藏有“避尘珠”,颜色鲜艳不落尘埃,其木雕艺术和斗拱结构为国内稀有。大殿正中为孔子彩塑,左右设曾子、孟子、颜子、子思“四配”彩塑。殿前筑露台雕栏,甬道为五爪团龙石雕。

中院东西各建廓房13间,原供奉先贤牌位39人,先儒牌位31人。现在东廊房辟为历史文物陈列室,陈列有晋王李克用陵墓出土文物等代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千余件;西廊房辟为现代革命史陈列室,陈列有代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图文介绍。后院建崇圣祠,面阔3间,进深3间,四周围廓,原供奉孔子五代先祖。

文庙之东西,各建忠义祠、文昌阁和明伦堂、节孝祠。忠义祠左右是清代学正、训导的办公地。这些建筑与文庙一起,组成一组宏大的儒学建筑群。游览了这座儒学建筑群,不仅可以看到古代的建筑艺术,而且能够通过它了解古代的学校制度。

棂星门 杨继兴 摄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