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忻州 > 风土人情风土人情
93 岁的王猫去世后,胡高裕寄去200 元礼金。
第二天,他收到一条感谢短信:虽然是200 元,但有不小的影响意义,您对我们一家的关照,不知说什么好。
胡高裕回复说:好好珍惜,乐观生活。
这都是原话。
短信发自2017 年,发信人是逝者王猫之子王凤义。他与父亲在同一个户口本上。他娶了一个残疾媳妇,生了两个女儿,全家生活在一间小平房里,三代5 口人同挤一铺炕。
王猫曾是胡高裕在五台县豆村镇龙池村结对帮扶的贫困户,他们搬到哪里,胡高裕就追到哪里。三年来,胡高裕帮助这个家庭彻底解决了贫困问题。
胡高裕说,领导干部扶贫,就得找真贫,找到真贫才能扶真贫。他积极帮助这个家庭落实国家的扶贫政策,解决了他们现行标准下的生存问题,也就收获了短信里说出的真心话。
“扶贫,就得和百姓在一个锅里搅稀稠”
在村民赵先荣心里,时任忻州市财政局副局长的胡高裕是他的救命恩人。
2014 年,38 岁的赵先荣罹患心脏病,治病没钱,受苦没力,母亲终日以泪洗面。
胡高裕是在春节后走访群众时了解到赵先荣家情况的。当时有村民善意提醒:这种人不能帮,揽在手上很麻烦。
“作为家里的壮劳力,非但父母指望不上,他自己吃药还得花钱,再不扶不帮,这个家有可能就散了。”胡高裕当着赵先荣父母的面,果断答应给他看病,并主动拿出1万元,并发动三兄妹也每人拿1万元,凑足了押金。
他亲自带小赵看病。专家建议,只能保守治疗。于是,胡高裕退掉了其他人的押金,花了他自己的1 万元。
后来,病情逐渐好转的赵先荣打来电话告诉胡大哥说,自己在城里做起了小生意,活儿不重,收入还好,能养活家里,还处了个对象,日子过得有了盼头。
村民王金龙,全家5 口人,父母是全县有名的上访户。胡高裕坚信,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每次去村里,他都要主动带上礼品坐到王金龙父母的炕头上,并当着老人的面按下自己的手印办贷款。
有人说他们的贷款还不了怎么办,胡高裕爽快地回答说“我还”。他还引导王金龙向组织靠拢。前年换届,王金龙当选为龙池村党支部书记。他的父母也不再上访了。
为了鼓励村民立志脱贫,胡高裕抓调产、促增收,自付种子款,按手印,承诺包销推广种植优种谷子,当年村民收入翻一番。《山西新闻联播》以“龙池村的秋天”进行了报道。
因为有着丰富的扶贫经验,市财政局党组又把胡高裕调到了新的村子,可龙池村百姓从没有和他断过联系,有困难还是会直接拨通他的电话。每逢过年,胡高裕也会像走亲戚般去看望贫困户,为村民写春联。在村民心中,“胡局长”就是他们的亲人。
“扶贫,必须成为干部的使命和情怀”
2003 年2 月,胡高裕受财政部直接点名,赴湖南、江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扶贫专题调研。他亲眼目睹了湘西地区的贫困现状,含泪撰写了《赴湘赣扶贫情况调查报告》,得到了财政部领导的批示,使他更有信心立足岗位为全国财政扶贫工作出谋划策。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胡高裕主动请缨在五台县东雷乡下庄村担任工作队长。他大胆实践,多方争取资金,三年投入近200 万元,硬化街道、维修教室、安装有线电视,并启动改河造地、种植核桃树等民心工程,实现了人均1 亩水浇地、人均1 亩核桃树,使下庄村全面实现脱贫。
这是一次成功实践。
胡高裕说,三年集中投入200 万元,实现了200 万元的效益,如果把200 万元分10 年投进去,那可能就是20 万元的效益,这就是“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弊病。
在这三年中,忻州市先后两次在下庄村召开全市机关定点扶贫工作现场会,推广他的经验,胡高裕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干部下乡模范工作队员”。
“ 扶贫,也得思考合适的方法和
成效”
早在1990 年,胡高裕参加了当时的地委首批干部下乡工作队,在岢岚担任联络员,一待就是一年。特殊的过往,成了他今后坚持扶贫的动力。
经过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发现,农村最缺乏的就是思想观念、文化生活。当时工作队没有经费,胡高裕拿出身上仅有的300 元钱买上透明胶片、广告色等宣传材料,在县招待所的一间平房里,设计了“岢岚县农村经济分布图”,对当地经济文化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国家政策、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
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套农村政策宣传幻灯片,又从县电教局租用电影放映设备,播放群众喜爱的影片,骑着一辆三轮摩托车,在4个扶贫村滚动播放。
每逢放映,村里人就像赶会一样,奔走相告,早早就来到场地。胡高裕先是插播幻灯片,配上音乐解说,并趁机召开群众大会,很快和村民拉近了关系。他组织十几名青年人成立了义务便民服务队,帮助老人挑水、锄地,给村小学代课、出黑板报,帮助建立党员活动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村里大人小孩都亲切地喊他“小胡”。
“看着农民兄弟追着我、捧着我,问这问那,求知欲是那样的强烈,我感到很高兴。”谈及过往,已经调任忻州市住房公积金办公室主任的胡高裕甚是感慨。
截至2019 年2 月底,胡高裕已经在支农岗位上奋战了32 个春秋。
胡高裕总说,只要闻着泥土的芳香,看见枝头的果实,我的心里就会漾起一种浓烈的农民情结。这位从偏关县贫穷、闭塞的小村子通过考学、跳出农门的农家孩子,并没忘记来路。
为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共享,20 年前他创办了“全国首家财政支农网”,得到了财政部、省财政厅的认可和支持,现已升级为“中国财政支农网”,他想建成全国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数据网络平台。2001 年被财政部报刊誉为“创建农网第一人”“财政支农一尖兵”;2002 年荣获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一等功;2003 年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财政科研奖;2004 年至2006 年,连续3 年被评为“山西省干部下乡模范工作队员”;2005 年被评为“ 第六届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2006 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 年被评为忻州市扶贫攻坚十大功勋人物;2016 年他成为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
责任编辑: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