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善静美,乐山乐水。
11月3日,网络媒体忻州行记者团来到了本次活动的第一站——素有“中国藜麦之乡”美誉的静乐县。大巴车刚一驶入静乐县,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这要归功于静乐县的“三城同创”工作开展有效,在静乐县区随处可见的是整洁的街道和错落有致的房屋,一条汾河水为静乐县更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柔和的美感,果然,静乐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静乐不光是自然风光美,城市建设美,更重要的是,静乐县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了,这里的老百姓的日子更有盼头了,农民不再单纯的种植玉米等普通农作物,而是改种更加时髦洋气的藜麦和玫瑰了,如今,静乐农民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实力,又引进了一种市场潜力巨大的农作物——玛咖……而这些,仅仅是记者们在短暂的时间里了解到的静乐,相信,静乐的实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静乐的人民会越来越富有。
正在崛起的晋北明珠
静乐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县份,全县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位于汾河上游,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藜麦之乡。
静乐是一个传统光荣的革命老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百团大战的第一枪就在静乐康家会打响,中共早期党员高君宇同志也出生在静乐的热土上。
静乐是一块资源宝地,是一方适宜创业的投资热土,这里矿产资源完好,水资源丰富,林牧资源广阔,气候条件独特,劳动力充足,位于省城一小时经济圈、北京400公里旅游圈,交通便利,同时,静乐县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将静乐县城打造成一个环境宽松,政策优惠的投资热土,不仅享有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政策措施,而且享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吕梁山片区集中扶持县的扶贫政策。
静乐是一颗正在崛起的晋北明珠,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调整产业结构,“八位一体”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121.5亿元,年均增长31%。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增幅全市第三,一般预算收入全市第二,工业增加值全市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全市第一,被省委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良好态势。
产业发展提质升级
要想了解现在的静乐,一定要了解静乐的藜麦,因为静乐不仅仅是中国藜麦之乡,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藜麦种植地,静乐的水土能够成功种植藜麦和玛咖这两种珍贵农作物,如今,藜麦已经成为了静乐县特色农业的标志。
近年来,静乐县狠抓农业产业的培育与提质,按照“做大优势、打造品牌,努力建设特色农业大县”的工作思路,狠抓藜麦、玫瑰、养羊、小杂粮种植加工四大产业,全县农业产业不断朝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种植藜麦1.5万亩,玫瑰推广到8000亩,养羊总量达到32万只,种植籽粒苋2200亩,种植油用牡丹5000亩,发展中药材种植并已签订了4万亩的合作意向。
在发展工业产业方面,静乐县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工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面对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该县采取帮企业、保企业的方式,协调晋北能化公司与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合作,达成6亿元的贷款意向,力保煤炭企业度过寒冬。同时,该县立足促转型、强基础、增后劲,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不断培育循环经济,壮大产业集群。目前,1830化工项目开始试生产,天然气供气工程即将投入使用,国电5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龙源15万千瓦风电项目、县电厂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等正在全面实施中,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已经迈出。
创优环境扮靓山城
今年年初,静乐县正式启动“三城同创”工作,即创造性地开展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工作,实施了“12398”工程,打造以汾河为中轴、两路三桥相连接的城区闭合循环;建设岑山、风神山两条汾河沿线坡面绿化带;实施国家级汾河湿地公园、岑山生态公园等;整修县城9条主要街道;新建分布县城居民区的8个主题绿地公园,改造县城管网线路,建设集贸市场,硬化小街小巷,规范广告牌匾,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城的面貌,改善了人居环境。目前,“创园”通过初验,“创卫”、“创模”已经进入了迎检阶段。
同时,静乐县大手笔投入,为绿化、美化县城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年,县财政投入1亿余元,重点实施了两带、两线、一点、一片“2211”绿化工程,完成了1.7万亩的河西环城绿化和岑山坡面绿化,实施了总长87公里的忻黑线、宁白线通道绿化提升工程,启动了占地3500亩的岑山山地公园建设,提升了风神山10万亩的生态防护林工程。经过全县上下的齐心奋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9%,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43.5%,汾河水质稳定在三类标准以内。
(冯媛)
责编: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