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郑芳,出生于1975年,郊区荫营镇林里村人,市级非遗项目“郊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在母亲的影响下,郑芳从小接触刺绣、布艺等传统手艺,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摸索、学习,郑芳的刺绣技艺不断精进,作品也越来越精美。如今,郑芳经常带着她的刺绣作品参加各类展会、比赛,并多次获奖。
郑芳今年46岁,她的母亲刘换林是市级非遗项目“郊区剪纸”“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在母亲的影响下,郑芳十四五岁便开始学刺绣。郑芳说,她从小特别喜欢这些针线活,只要看到有人做,她就凑过去看、跟着学。郑芳记得,学生时代放学回家后,看到母亲做手工,她就会快速找出工具跟着做。有时,母亲活儿多,顾不上教她,她就跑去邻居家,向邻居请教。邻居顾不上时,她便自己琢磨、自己做。“自己琢磨高兴,做出作品更高兴。”回想小时候学刺绣的经历,郑芳脸上有掩饰不住的欢喜。
在母亲的精心指导下,郑芳的刺绣技艺越来越纯熟,作品也越来越精美。现在,郑芳家存放着许多刺绣作品,有她和母亲共同完成的,也有她独自制作完成的。
她家的桌子上摆放着装裱的刺绣作品《老鼠吃葡萄》。不同于其他刺绣作品,这件作品中的两只老鼠呈现立体效果。这是郑芳和母亲刘换林做的立体刺绣,采用挑绣技法制作。“挑绣是刺绣技艺的一种,这种技法我母亲掌握得比较好,我现在也基本掌握了。”郑芳说。现在,郑芳制作的皇历包上,有些呈现“半立体”效果的图案采用的就是挑绣。
如今,郑芳从母亲手中接过了传承刺绣技艺的“接力棒”,肩上也多了一份责任。虽然从小接触刺绣技艺,但郑芳觉得,她对这门技艺的认识还不够。她说:“以前,我就是单纯喜欢这门手艺,更多的是当成了兴趣爱好,真不知道这项技艺还有这么大的魅力、这么深厚的文化。”
郑芳对刺绣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是在2015年。“那时,市群艺馆组织全市的‘巧手能人’去大连参加展会,我和母亲有幸参与。展会上,我看到了不同样式的展品,认识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人。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我也对刺绣有了新的认识。”郑芳说。
之后的几年里,郑芳练习刺绣更加勤奋,刺绣水平也不断提升。郑芳平时在村里上半天班,空闲时间她就拿出针线做东西。她说:“我平时不喜欢串门,刺绣就成了我解闷、打发时间的方式。每天绣一会儿,时间长了,进步也不小。”
除了平时练习,郑芳也会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培训。“走出去跟大家一块儿学习、交流,开阔眼界,了解的新东西多了,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还能掌握更多的技艺。”郑芳说,“上次去太原培训,我收获很多,还新学了一种针法。”
郑芳特别珍惜培训机会。培训期间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她都会全力完成。在太原的一次培训中,她为了做好一个包,从晚饭后一直干到凌晨两点。“就是想做好,再晚也得做好才行,要不睡不踏实。”郑芳说。
正是这种勤奋、坚持,郑芳的进步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受大家喜爱。她的作品在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在一些展销会上,她制作的皇历包经常被抢购一空。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