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养蜂情况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必由之路。平定县东回镇南峪村按照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农民自愿的原则,确定了“一主四辅”的产业扶贫方向。初秋,走进南峪村,田里种着地肤和小杂粮,村民院门口养着笨鸡和蜜蜂,村干部正挨家挨户摸底调查安装光伏板的事情……这个曾经贫困的村子,如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中发生的可喜变化,从村民口中的“腰包鼓了”“日子稳了”中,也能窥得一二。
东回镇南峪村离平定县城有50多公里。全村186户414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贫困人口231人,是我市的深度贫困村。南峪村有耕地686亩,大多位于离村较远的山坡上,且多为较贫瘠的条块地。因为村中没有学校,适龄青少年无法就近入学,近年来,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居住,只剩下一些老人留守,村里常住人口中,有90%为60岁以上的老人。此外,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等原因,也制约着南峪村的发展。
远眺南峪村
“因为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贫困,一提到南峪,很多外村的姑娘不愿意嫁到村里,觉得来这儿受罪。几年前,村里一些男青年连结婚成家都成了问题。”每当说到年轻村民组建家庭的事儿,南峪村村委会主任贾永录就觉得抬不起头。
从驴驮人扛到机械拉运
基础设施好了 村民生活更便利
2015年,市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承担起对南峪村的扶贫工作,并选派许铁峰担任第一书记。市住建局扶贫工作队多次到南峪村调研,许铁峰也积极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他坦言,到南峪村之前,曾预想过村里的情况: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但现实还是比想象的更严重。
南峪村没有小卖铺、复印店等。村民想复印身份证,最近也需要到15公里外的东回镇。然而,每天途径南峪村的公交车,只有一班。这意味着村民上午10点乘坐公交车从村里出发,复印完身份证想回村,只能等第二天的公交车。如果想当天返回,就只能花30元乘坐出租车了。
此外,因为耕地大多在离村较远的山坡上,三轮车显然无法开到地边。每到秋收,只能靠人把收获的粮食从地里扛出来,再由三轮车拉回去。许铁峰说,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他的印象中,每年秋收时节,家人要在地里忙十多天。然而,因为南峪村基础设施较差,村民往往要忙活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才能把收获的庄稼运回家。
许铁峰向市住建局反映情况,争取修路资金。2015年底,经过市住建局、南峪村村支“两委”多方筹措资金,机耕路维修项目正式开工。75岁以下的村民全部上阵。几位年轻时做过修路活计的村民负责修建机耕路,相对年轻的村民负责搬运石块,妇女们负责做饭、送饭……“那段时间,全村上下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动起来了!”许铁峰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初,10公里长的机耕路修好了。
此外,市住建局还利用职工捐款等,给南峪村添置了农用车、磨面机等,方便村民生活。“要不是这两台磨面机,估计俺们村的人就受大罪了。”年近70岁的贫困村民陈秀科说,这事还得从去年7月的那场大暴雨说起。2016年7月19日、20日,罕见的大暴雨袭击我市,南峪村进村的道路、简易桥等全部被冲毁。更让大家感到恐慌的是,5月份许铁峰从镇里运到南峪村的白面、大米等,都快吃完了,村民面临着断粮。正在大家焦急的时候,许铁峰想起了市住建局购买的磨面机。于是,他组织村民把地里的玉米磨成玉米面,这才勉强度过了一个多月,直到道路修通。陈秀科说:“起初,市住建局给俺们买了磨面机,大伙儿还寻思机器又不是产业,对增收没太大好处。现在看来,是俺们想得不够长远。”
2016年9月,南峪村修通了进村道路。为了避免大雨再冲毁简易桥,市住建局利用行业优势,筹措资金为南峪村修建一座长50米的双曲石拱桥。如今,大桥修建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10月可全部完工。
“有了大桥,以后进出村子就方便多了。”陈秀科说。
从带头反对到举手赞成
主导产业有了 甜蜜日子有盼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南峪村的贫困由来已久,多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南峪村多有救济。但如果只救济不扶持,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016年初,市住建局改变帮扶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如今,一进南峪村,村民房前屋后和田野里,随处可见写有不同标记的蜂箱。虽然已是秋季,但仍有蜜蜂进出蜂箱,辛勤地采蜜。
“贫困村民年龄偏大,干不了重体力的活儿,养蜂这样的活计比较适合年老体弱的人。”许铁峰说。然而,村里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袭传统的种植模式,对于养蜂,不少人投了反对票。65岁的贫困村民张智就是其中之一,“大伙儿以前没有养过蜂,谁知道效果好不好。”因为张智和几位村民的反对,村民代表大会没能开下去,养蜂的事情也暂时搁置。
2016年3月20日,许铁峰再次重提养蜂的事情,张智等人依然反对。这次,许铁峰没有搁置此事,而是带着几位反对养蜂的贫困村民到南峪村周边的营庄、沙果青等村,观摩、调研并学习养蜂经验。那次外出,张智了解到,沙果青村村民养蜂因为除螨不彻底,导致蜂蜜产量不高,影响了收益。但即便如此,每户村民家也能有3万元的收入,比种玉米强得多。一上午的观摩,张智改变了主意。下午开会,43名贫困村民表示愿意试一试。因为缺乏养蜂项目启动资金,市住建局积极组织职工捐款。很快,63箱蜜蜂被分配给了43名贫困人员。
4月,气温逐渐回升后,蜜蜂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蜂王带着蜂群出走的现象,这可急坏了南峪村的村干部。那段时间的南峪村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烈日当空,村干部和养蜂户满山遍野寻找蜂群。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被蜜蜂蜇得浑身起包也毫不在意。直到找到蜂群后,大家才松了口气。一日日,一次次的辛苦总算没白费。5月,第一次开箱摇蜜,村民们收获了不少蜂蜜。养蜂户兴高采烈,村干部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蜂户的养蜂技术,同时带动产业发展,市住建局多次邀请市农委相关技术人员到南峪村开展养蜂技术培训。蜜蜂越冬时如何喂白糖,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今再提起蜜蜂养殖,张智和几位养蜂户说的头头是道。
尝到了养蜂带来的甜头,越来越多贫困户加入到养蜂的队伍中。截至目前,南峪村共有32户、86人养殖蜜蜂。今年,为了拓宽蜂蜜销售渠道,许铁峰还帮贫困户在微商平台上注册了账号,试图通过“线下+线上”的营销方式,助农脱贫。
从无事可做到人人有活
发展辅助产业 穷帽何愁摘不掉
养蜂是南峪村脱贫的支柱产业。然而,养蜂产业并不能覆盖所有贫困户。如何让所有人都脱贫?经过商议,南峪村确定了养殖笨鸡、种植小杂粮、种植地肤和光伏发电4项辅助产业。
地肤又叫扫帚,它的籽是中药材,成熟后的植株还可以扎成扫帚出售,对村民来说也是一笔收入。65的贫困村民卢桃生年纪大,不能干重活儿,脱贫步伐迈得不快。得知种地肤不需要太多劳动力,秋天扎扫帚还能挣钱,今年春天,他将自家的五六亩地,腾出来两亩种起了地肤。“一株地肤就是一把扫帚,一亩地能产700株地肤。按照扎一把扫帚挣5块的价格计算,一亩地就能收入3500块,咋算也比种玉米强。”算明白了经济账,卢桃生笑得合不拢嘴。
“看见贫困户靠养蜂、种植摘了穷帽,俺们这心里也挺着急。国家帮扶政策再好,俺们也得动起来才行。”48岁的贫困村民张秀平说。过去,因为村里没有产业,大家除了春播、秋收时节忙活一段时间,其他时候多闲在家里。久而久之,戴上了贫困的帽子。“现在,俺和闺女养了500只笨鸡,每天产的笨鸡蛋供不应求,穷帽还怕摘不掉?”张秀平说,最让他骄傲的,还要数他带动了村里其他8户、21人共同养殖笨鸡,“现在大家都有活儿干,脱贫那是迟早的事儿。”
针对因病致贫,以及因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南峪村也为他们制定了详尽的脱贫计划。许铁峰说,眼下,村里正在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预计每年可发电20万度。按照一度电0.75元的价格计算,能有15万元的收入。下一步,全村所有村民将以公用土地的形式入股,届时不仅贫困户能有收入,村集体经济也能实现“破零”。
依托科学、合理的产业扶贫规划,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村民发展农业的信心受到鼓舞。贾永录说,如今村里既有主导产业,也有辅助产业,村民们脱贫不愁。
责编: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