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行业的发达,奢侈品也进入了网购的热潮。假货泛滥、退货难,这些摆在明面上的问题已经成为奢侈品电商的顽疾,也导致它们步入了“生死劫”。看似很美的奢侈品电商为何落入如此尴尬的境地?把脉当今奢侈品电商的未来,是逐渐消声匿迹,还是能够扭转局势,转危为安?
假货泛滥
调查发现,同其他电商相比,这两年,国内奢侈品电商获得新融资的寥寥可数。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奢侈品电商正再度遇冷,行业一片萧条。
实际上,奢侈品电商两年前已经有过一轮大洗牌。2012年,品聚网、佳品网、呼哈网等以垂直奢侈品电商为定位的公司纷纷倒闭,背靠网易的奢侈品平台网易尚品,以及新浪奢侈品频道,也在短暂运营之后宣布关闭。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如今尚品网、第五大道、聚尚网等奢侈品电商的日子并不好过。
而第二波寒流来袭,背后又存在着怎样的因素?
“主要原因是假货泛滥。”一位业内人士坦言,随着奢侈品消费迅猛增长的同时,国内市场上催生了更多的造假商,他们的销售渠道大部分是电商。
“很多奢侈化妆品的电商代购,基本都是假货。”一家著名韩国化妆品品牌负责人透露,很多电商做代购,物流记录是从境外进入内地,其实都是中国或者韩国的高仿品,被当做真品用稍微低一些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然而,早在2012年,爱马仕CEO便公开发布声明称,网上销售的爱马仕产品80%是假货,这给国内奢侈品电商蒙上了一层阴云。
与此同时,当当网CEO李国庆也在参加BTV《光荣绽放》的节目上直接告诫消费者,最好不要在网上购买奢侈品,因为假货已成奢侈品电商平台的潜规则。
对此,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表示,虽然近两年,大品牌纷纷加大了在国内市场打假的力度和范围,但以包袋为例,某些大牌的经典款可以说假货的可见度远远高于真货,不少消费者深受其害。
电商困境
一位奢侈品电商从业者表示,从数据上看,似乎奢侈品网购市场潜力巨大,但这是一个误区,当下国内做交易的垂直奢侈品电商就是一个伪命题,都呈现亏损状态,未来很难有出路,最本质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模式来作支撑。
有观点指出,奢侈品电商在选择消费者的角度上,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伏笔。“购买奢侈品的都是高端用户,真正的高端用户并不屑于网购,更享受线下购物的乐趣。”有专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电商平台市场一向是得“屌丝”者得天下,要想在海量网购用户中筛选出高端用户,无论是从流量还是从推广运营成本及利润获取上看,投资人也不会跟投。而且在竞争激烈,持续烧钱中,资金链很容易断裂。
除此之外,国内奢侈品电商基本都效仿美国奢侈品电商网站Gilt的模式——会员制、折扣、奢侈品牌。但Gilt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中国行不通。美国奢侈品牌的大量库存和积压尾货,使得Gilt能轻易敲开奢侈品牌大门,让他们心甘情愿成为供应商。
“而中国市场情况却恰恰相反,在国内,奢侈品几乎供不应求。没有库存压力的品牌商,他们掌握着主动权,没有理由成为以低价取胜的电商供应商。”二手奢侈品商人石先生说,他光是在国内做二手奢侈品,都会有很多“收藏者”来光顾,更何况是新上架的新品?这导致奢侈品电商网站没有充足的正品货物供应,所谓电商的核武器性价比也难以发挥效用。
石先生表示,“在我看来,奢侈品电商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货品真假鉴定,另一个是服务能否跟得上。毕竟,对于奢侈品消费者来说,除了直接购买之外,他们对于售后服务和购物体验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商家看来,很多消费者非常看重“售后”这一块,但是,国内电商确实非常缺乏售后服务的群体。
有电商分析师指出,虽然中国奢侈品市场空间看似很大,但奢侈品的销售和传统商品销售有较大区别:体验、身份、文化等因素占比较大,这并非传统电子商务能够很好解决的。加上近几年中国的反腐力度和进程及出国购物、海淘业务的发展也对奢侈品电商造成一定程度冲击。
转型之路
不可否认,奢侈品电商正经历最为严峻的阶段。无论是从市场角度、消费者信任度,以及本身经营模式销售渠道来看,都是障碍重重。
如何实现转型,摆脱“生死劫”成为奢侈品电商们最需要关注的话题。
近期,国际奢侈品品牌对电商授权开始“松绑”无疑可以让奢侈品电商迎来转机。
奢侈品电商“售假”和无商品授权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而电商所售奢侈品无授权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这一现象也直接导致奢侈品网购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为了获得奢侈品品牌的授权,奢侈品电商作出了积极的争取,但这条“授权之路”仍然很艰难。
“但是至少能让鱼龙混杂的奢侈品电商市场看到希望。”有业内人士表示,奢侈品授权条件非常苛刻,有些品牌商要求线上产品的价格和线下门店的价格一致,这无疑削弱了电商的竞争力。另外,奢侈品品牌普遍认为,在电子商务平台很难向消费者展现品牌魅力和周到的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电商主要的货源渠道来自大牌在国内的代理商、经销商及居住在国外的买手代购。这些货源渠道确保100%正品,但是要求电商必须买断尾货。
尽管有所松动,大多数奢侈品品牌对于电商的授权事宜仍在观望中,此前包括路易威登、阿玛尼、Gucci、Prada在内的多家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均表示,从未授权过中国任何电商网站对其商品进行网络销售。这些品牌也不会提供网购奢侈品的验货要求以及售后养护、全球质保等服务。
不过,调查发现,更多的奢侈品电商在经历过野蛮式的发展之后,都在寻求转型之路:走秀网正朝着大众时尚品牌方向走去,唯品会也打出大众消费的旗号。奢侈品电商不再给自己贴上奢侈的标签,而是放下姿态,开始走大众化、个性化路线。各家电商着重引进国外二三线品牌来吸引消费者。
广东流通商业协会会长黄文杰对媒体表示,目前,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还没形成习惯,电商如果只是销售奢侈品,势必很难引入足够流量来支持运转,因此,产品线向下游扩充属于一种普遍现象。
“而且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上来说,这种奢侈品低价,是顺应了消费者价格敏感的天性,如果在同等价格下,肯定会选择低价的品牌。”黄文杰表示。
在一些奢侈品经销商看来,在中国经营奢侈品品牌自己的官方站很重要。“我们主要着重展现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价值,而中国的购平台关注的是销售环节。电商特点是折扣低,追求销售的数量。为了要把奢侈商品推向普通民众,必须学会打出了大众化的标签。”
尚透社CEO周小文也表示,在国外,消费者对品牌的意识很清晰,一般的奢侈品牌都是指经过上百年的积淀,有文化、有历史的品牌。
“国内消费者对品牌的意识不强,他们并不在乎品牌是什么。比如在美国,打工一族就可以买到Coach的产品。但是Coach在国内,就变成了奢侈品,这主要是商家抓住中国人对奢侈品不了解,以及消费者的跟风心理所做的宣传。而市面上如美萃荟、尚透社这样的电商,则是针对比较成熟的消费者群体。”
所以,在奢侈品电商转型的同时,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的成熟也很关键。不可否认,“野蛮消费”面对不健全的销售平台,只会让奢侈品电商在中国越走越孤单。
(据《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