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产经

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工程公司:创新创优 追求卓越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5/12 9:33:09

 ——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五年发展纪实

  “做人要实在,兴企要实干。但是,实干是理性的实干!是智慧科学的实干!是敢于责任担当的实干!要用创新创优创一流的要求来确保,要用企业员工同增值的价值观来实现!”

  ——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李保国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津门羊年的早春,依然十分寒冷,但位于天津空港经济区商务园,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的大报告厅里却充满了浓浓的春意,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职工代表、党委委员和有关干部职工聚集一堂,共商企业发展大计。

  

 

  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员工进行铁路电气化接触网施工

  过去的2014年,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生产经营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承揽任务43.2亿元,连续三年跨上40亿元台阶;完成施工产值35.2亿元,创历史之最;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比2013年增长32.1%和101.1%,均创历史新高……

  历经改革重组的裂变,铁路市场的风云变换,这家年轻的建筑施工企业,正在释放他们风华正茂的笑颜。

  从裂变到“蝶变”

  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的“蝶变”,是从一场惊心动魄的“裂变”开始的。

  2009年7月14日,中国铁建股份公司做出决策,将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公司的一部分人员、设备、项目划归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管理;同时,为保证十二局集团整体竞争优势不被削弱,在保留单位名称、部分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和企业资质的前提下,对电气化公司进行重组。

  

 

  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保国(右二)施工现场指导工作

  动荡给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带来了严重影响,加之收尾项目偏多,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压力与日俱增,包西、张集、武汉北、广州动车段、海公铁路、京石迁改等项目,相继进入“告急”状态。

  重组后的十二局电气化公司,保留了企业资质、部分项目及技术骨干。但却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没有新增的施工任务,没有系统的管理团队,区区200余名保留人员,只能连续超负荷运转……?时任公司党委书记的李保国回忆说:“划转,对我这样的公司老兵来说,是一种煎熬!因为多年的感情难以割舍。从原来簇新的办公大楼里净身走出,心情十分沉重复杂。”

  “重组,组不掉我们的文化;划转,划不走我们的灵魂!一个同样辉煌的电务企业,必将在我们手上诞生!”充满煎熬的两个月过去之后,留下的员工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而后,企业确立“2009年稳定,2010年起步,2011年恢复”的三年创业蓝图,提出了“不更名、不改姓、不走神”的响亮口号。接着,公司调整用人机制,加大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员工的奖励力度,强化公司内部专家聘任、干部公开选拔等制度,把13名职工公认的“能人”推上了更新更高岗位。筛选、整饬和规范劳务队的同时,合同工纳入集团统一管理,与固定工享受同等待遇。划转之后两年间,陆续自愿回流的员工达170多人。

  为了稳定人心,推进在建项目正常运行,公司专门成立三个工作组,由李保国及时任工会主席的侯冬生带队,分片包点远赴项目工地进行企业形势任务宣传教育。通过与员工谈心交流,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不仅实现了大局“稳定”目标,曾经“告急”的项目也最终走上“正轨”:包西销号、张集取胜、武汉北收官、京石告捷、海公竣工……

  寒流中奋进

  历经改革阵痛的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基本实现了“稳定、起步、恢复”的发展目标。2010年,公司首次年产值突破20亿元,工程任务储备达42亿元多。

  然而,在企业的战略天空下,一片阴霾却悄然到来了。2011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铁路基建形势急转直下,企业持续发展的危机不期而至。

  

 

  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员工进行铁路电气化接触网放线施工

  怎么办?这个问题残酷地拷问着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领导班子!

  自我加压,血路突围!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公司竟然将年经营指标设定在了20亿元以上,足足比上年实际完成提高25%。为此,公司领导班子及时做出经营策略调整,遵循集团公司调整经营布局的思路,确定了“关注省市经营发展,重视路外市场开发,激活自身经营网络,全力保持经营规模”的经营工作方针;专门成立经营信息联络办公室,配合经营计划部、经济管理部和既有的七大经营片区,初步形成了“三部门、七区域”综合发力的经营格局。之后,又连续五次召开各经营责任区专题会议,商定强化路外经营之策。对两年没有新项目进账的经营责任人,将坚决予以撤换。

  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十二局电气化公司干部职工开始了全面出击。李保国等领衔挂帅主持经营工作,几乎每天在现场或市场奔波;时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海外保障部经理的辛东红,主动出击,打破地方电力等市场的壁垒,成功进入山西、青藏、内蒙等地的电力和风电市场;时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京九项目经理的王力生等人,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投入大量精力跟踪各自区域工程信息;时任公司总经济师的傅艳萍和她的经营团队,加班加点编制标书,四处参与投标……

  三部门、七区域互相配合,结成了一张几乎覆盖全国的大网;公司机关、工程项目协同作战,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经营指标的不断攀升。2011年末,公司共投标120个项目、205个标段,承揽工程34项,投标密度之高、数量之大史无前例。其中,路外工程27项,占承揽总量的67.44%,再次创造公司经营承揽历史之最。

  新常态下再出发

  2012年6月29日,天津空港经济区商务园内,掌声和礼炮轰鸣而起,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正式乔迁天津!

  乔迁之喜过后,公司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先后承接了宁安高铁四电集成、安哥拉市政电力、北京地铁7号线、津秦客运滨海站、玉树电力等数亿元大单。

  与此同时,公司在科技兴企的道路上,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不断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经济投入,施工技术自主创新连获佳绩。2013年4月8日,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正式跨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当年,公司在中国铁建工程公司20强中排名第三,专业公司10强中排名第一……

  在经营上,十二局电气化公司已经实现多业并举。转型之前,他们路内与路外的工程比例是8:2,而转型之后,这一比例在2013年就已变成了2:8。

  2014年,李保国就任十二局电气化公司董事长一职。面对全新的经济形势,他提出了“两路”、“进城”和“出海”的全新经营思路,即主攻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市政、机场等城市经营和海外等三大市场。

  紧跟中铁十二局集团区域指挥部的步伐,电气化公司先后承揽到敦格、通四、兰渝、成蒲、陶鄂、黎湛等一批铁路站后项目,为公司提高铁路四电专项施工能力创造了条件。在轨道交通市场,继北京地铁7号线、广州地铁集成服务项目之后,又承揽到北京地铁燕房线、广州地铁4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通过深化与股份公司投资平台的联系,承揽了青岛蓝色硅谷、重庆轨道交通二期、长春地铁2号线等股份公司BT项目。与此同时,屡次进入了国网和南方电网的电力工程领域。

  岁月如歌!从2009年重组至今,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已历时五载。企业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管理升级”的全新阶段。随着13人的领导班子全部配齐,公司形成了以50后、60后、70后为中坚的,老、中、青三代的阶梯式架构。

  在李保国的强力推动下,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公司,对在建重大项目编制了责任预算,明确了收益指标,强化了考核依据。通过物资招标全面加强物资集采、规范了采购程序,节约了成本。在劳务统筹方面,通过加强劳务注册准入审批、单价控制、信誉评价和加收履约保证金等举措,进一步规范了劳务管理。

  按照企业发展要求,十二局电气化公司将继续强化方案预控和标准化管理的落实。重大项目的方案要实行专家预控,项目要以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抓手,扎实推进现场标准化和技术标准化。坚持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凡发生一般以上安全质量事故的项目经理,其他业绩再突出,也必须受到重罚。

  在众人的期盼中,董事长 党委书记李保国郑重宣布2015企业生产经营大目标:施工产值确保30亿元,力争35亿元;任务承揽确保30亿元,力争40亿元,挑战50亿元;杜绝新上项目亏损;杜绝一般及以上安全质量事故;铁路信誉评价“保二争一绝四”,公路机电项目力达A级或AA级……

  “让我们团结起来,上下一心,真抓实干,为推动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李保国用铿锵的话语,结束了他的工作会报告。

  报告厅里,雷鸣般的掌声响起,经久不息……(来源于:国际商报 记者 许霞 通讯员 杨茂森)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