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地市

全力攻坚 兴县谱写生态脱贫美好篇章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9/27 9:22:28

  近年来,兴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经济与生态并重,增绿与增收兼顾,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决心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造林107.63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69.5万亩,荒山造林38.13万亩。生态治理初见成效,生态恢复进展良好,森林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森林覆盖率由19.1%提升到22%。

  如此庞大的工程,要取得一定的效果,绝非朝夕之功。据介绍,从2017年以来,兴县就以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契机,狠抓林业生态建设,由县负总责统筹规划,乡村抓落实组织实施,贫困户积极参与,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议标的办法实施项目工程。 并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和造林绿化工作实际,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为:“一圈、六线、十七片”。即以县城南北两山为核心的环城绿化循环圈;六线是指以313、218省道、岢临高速、静兴高速、静兴高速、中南铁路、太兴铁路为主轴打造五条绿色走廊;十七片是指以十七个乡镇为依托,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开展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

  在造林模式上,在耕地内优先设计栽植传统核桃经济林,同时注重发展文冠果、连翘、沙棘、油用牡丹等其它特色经济林,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后续产业;在弃耕地和荒山造林工程设计上,改变过去纯林栽植模式,科学设计栽植针阔混交的生态林,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按照易地搬迁村退耕还林全覆盖的原则,对175个整村搬迁的自然村按“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进行了规划,以促进搬迁村形成产业优势。

  同时,全县集中打造了县城南山生态公园、新区湿地公园、岢临高速两侧绿化工程、张家梁生态建设工程和工业大道两侧荒山绿化工程、孟家坪乡白草沟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其中孟家坪乡白草沟通过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使4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了23900元,其中16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人均获得劳务收入5000元以上、15名贫困劳力护林员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在此次脱贫的战役中,还涌现出了不少先进事迹,他们在扶贫的工作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今年53岁的孙好唐就是个很好的榜样。他成立了兴县绿之源生态绿化有限公司,承揽了本地不少的造林工程业务,并聘请本地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指导造林技术,由一个门外汉逐步成长为造林绿化的行家里手,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金。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我县开始实施,同时,以生态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的全新双赢模式也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诞生,由能人领办,组织贫困农户广泛参与,成立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走生态脱贫之路成为全省林业建设的新思路,新经验、新亮点。孙好唐敏锐地意识到,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到了,于是他果断地在绿化公司的基础上,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做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广泛参与,于2016年8月19日,率先组建了兴县绿之源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公司法人、合作社的理事长,注册资金211.6万元,合作社地址在兴县孟家坪乡孟家坪村,合作社有社员135人,其中,贫困人口109人。贫困社员占到社员总数的81%,成为全县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贫困户参与率最高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2017年以来,该合作社圆满完成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绿化任务16216.8亩,并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在工程圆满完成的同时,合作社社员及当地群众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让社员获得长期稳定收入,实现脱贫不返贫,使之成为全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一面旗帜。

责编 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