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突然放缓,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有专家由此否定中国汽车产业多年来的辉煌业绩,说中国汽车是“依附型产业”;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辆,达到“拐点”;还有政府官员表示,传统动力汽车已经不行了,只有新能源汽车还有希望。这些质疑之声并不可怕,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一直是在质疑和批评之中成长,但质疑和批评从来没有影响其前进步伐,只是让中国汽车产业更加清醒。但是,2016年是国民经济“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应该保持行业的定力和自信。
2015年产销增速放缓 有一定偶然性
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的质疑,多半与2015年产销增速大幅放缓有关。事实上,2015年产销增速放缓有一定偶然性:身处国民经济总体增长放缓这一大环境,并受到大城市限购、股市波动、出口下降、二手车流通受限制等因素影响。
在以上诸因素中,限购因素影响最大,也最可控。如果在“十三五”期间,不出现或少出现新的限购城市,加之随着经济发展,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汽车市场“断层”减弱,限购影响会大幅减小;股市如此大的波动,至少不会年年发生;出口下降的局面,随着我国汽年生产企业海外战略的转型升级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十三五”期间或能根本扭转;而大部分中等以上城市禁止国四以下排放标准二手车入户的“土政策”,于全局危害极大,应从根本上纠正。展望“十三五”,以上因素将会有明显改观,汽车市场不会像2015年这样增长缓慢。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是成功的
应当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汽车产品从“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发展到“重中轻微轿客品种齐全”,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解决了大批职工就业问题,向国家上缴了大量税收。现在,中国新车年产销量已近2500万辆,占全球产量的1/4,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无论是与开放程度更大的巴西,还是与开放程度较小的俄罗斯、印度相比,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都远远超过他们,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成功的。
有专家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是“依附型产业”,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中国2000多万辆汽车产量中,中国品牌接近50%。在货车和客车中,中国品牌占绝大多数,并已有相当数量的出口;在乘用车中,中国品牌占轿车比重20%以上,占SUV一半以上。在2015年市场较为低迷的情况下,长安、长城、江淮、吉利等中国品牌有明显增长。另外,占中国汽车市场一半的外国品牌汽车,也是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中方股比不低于50%。而一些成立较早的合资汽车企业,已有相当的本土开发能力。例如,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一汽-大众已有20%~30%的产品是本土开发,而上汽通用五菱更是以本土开发产品为主。
虽然中国汽车产业还缺乏核心开发能力。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后发国家先开放市场进口产品,再由简单制造逐渐升级,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是普遍规律。假以时日,中国汽车人有信心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
由于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即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人均GDP从6000美元向12000美元迈进的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应不低于GDP增长速度。
近年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能源紧张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增长速度都将进一步放缓,这些制约因素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发展得到缓解。
首先看环境污染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新生产的汽车产品将全面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此阶段汽车排放污染将得到根本改善。随着新大气法的实施和《公告》制度的改革,汽车产品合规性和一致性差的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变。
其次看交通拥堵问题。“十三五”期间,汽车保有量的增速将逐步降至10%以下。而城市道路的建设、停车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同时,汽车增量也逐渐从大城市移向中小城市。道路拥堵情况至少可做到不进一步加剧。
最后看能源紧张问题。“十三五”期间,供汽车使用的汽柴油年增长率可能只有3%左右。根据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新生产乘用车平均油耗将下降28%。随着限行措施的实施,汽车使用强度也将进一步下降,3%的汽柴油增长率应当不至于影响汽车市场的合理增长。
当然,以上问题的解决,仅靠汽车行业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国家在发展规划中重视汽车发展,政府部门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监管。
汽车产业应该当好“中国制造2025”的主角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汽车产业由于技术密集、产业体量大、产业链长,在制造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主角作用。在其中的五项重大工程中,中国汽车产业均有用武之地。不单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被明文列入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在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和绿色制造工程中,汽车产业也将成为主角。与“中国制造2025”相似的德国工业4.0,其核心部分就是德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与制造业中其他大部分产业相比,中国汽车产业的先进程度更高。我国制造业中不少产业还处于2.0时代,而汽车产业已整体进入3.0时代,具备最先进入4.0的条件。
“十三五”或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在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方针和“中国制造2025”指导下,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有望迎来发展最好的时期。
一是迎来产业创新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汽车产业规模大于以往,研发投入的比例也将超过以往,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将明显超过以往;在“中国制造2025”框架内,国家将支持汽车行业建设,尤其是建设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研究的行业创新中心。再加上经验的积累、体系的建设完善和人才队伍的进一步加强,前景可期。
二是迎来产业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加强;法制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汽车产品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税费政策、法规将有重大改进;道路建设、城市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更加适应汽车社会的发展。
三是汽车技术将获重大进步。在电动汽车方面,我国已建成“三纵三横”的技术体系;政府制定了国家级战略和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为攻克技术难点,企业间、产业间正在展开前所未有的合作。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虽然我国基础差、动手晚,但也有两方面优势:一是互联网优势,二是中国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偏好。过去我们都是穿过先进者扬起的尘土在追赶,如今我们已赶到前线,即将投入技术前沿的攻关。
四是中国品牌汽车将进一步发展。中国优势品牌的实力远非昔日可比;消费者更加成熟,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将会提升;弱势品牌淘汰、退出市场趋势将更明显,将大大改善对中国优势品牌发展不利的“内斗”局面。
五是汽车产业“走出去”的模式将转型升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目前已达到进出口平衡的状态。近三年来,我国汽车整车出口连续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出口模式需要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由于国内市场进入平稳增长的“新常态”,开拓海外市场将成为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发展的战略选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又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好的外在条件。“十三五”期间,以海外建厂生产为主要形式的国际产能合作,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又一大亮点。
除上述几点外,“十三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将进一步加强,合资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