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陈祎淼
“目前全国有500多家钢铁企业,公开绿色评级相关指标数据的企业不到100家。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仍然十分薄弱,一些钢铁企业环境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滋生环境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导致环境监管事倍功半;对内,不利于化解过剩钢铁产能,劣币驱逐良币,对外,优秀企业为落后企业背黑锅,少数落后企业影响钢铁行业整体形象。”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12月10日发布了《2015中国钢铁企业绿色评级结果》。2015年纳入绿色评级范围的一共有69家钢铁企业,这些企业2014年合计粗钢产量为5.99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73%,基本代表了我国钢铁产业的主流。
13家企业“不及格”
根据这些企业排放总量、环保设施等指标进行的定量评价显示,达到绿色级别(评分80~100分)的企业仅12家,产量占到69家企业总产量50%;黄色级别(70~80分)企业24家,产量占比35%;红色级别(60~70分)20家,产量占比15%;有13家企业评分低于60分。
根据评估结果,宝钢集团、太钢集团绿色度领先优势明显,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标杆企业。武钢、河钢、首钢等钢铁企业绿色度靠前。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指出,节能减排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绿色化”不单单是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是要从发展理念上实现根本转变,以“绿色化”的视角,从上下游产业链、城市社区等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重新审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在绿色物流、绿色产品、绿色采购、绿色产业,以及厂城融合、环境信息公开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持续不断提升企业的绿色生命力。
绿色评级体系将获完善
记者获悉,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宣布联合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宝钢、太钢、鞍钢、中冶赛迪、中冶焦耐、中冶华天、中科院过程所等企业和机构发起成立钢铁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钢铁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定位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服务的专业化研究机构。
下一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将利用钢铁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与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及其他成员单位进一步完善钢铁企业绿色评级体系,并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将绿色评级与绿色金融紧密结合,推动供给侧改革,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绿色企业倾斜,促使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或退出市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毕俊生表示:“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工信部正在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的要求,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