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这里有营养师指导,按照国家规定的最新膳食宝塔,肉蛋奶、粮食、食盐等都有严格的量化。
睡觉,这里对老人分类照顾,自理老人用普通床,失能老人有专业护理床,并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24小时陪护照顾。
医疗,这里拥有彩超机、骨密度测试仪、心电监测仪等专业医疗设备的医护室,值班医生曾是二甲医院院长。除普通检查外,还专门设有康复器材。
娱乐,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影音室、活动室应有尽有,满足不同老人的喜好。
这里所说的,就是我省山投集团旗下的养老体验中心万达店。记者了解到,它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服务设施最完善、接纳能力最强的集养老、医疗、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养老体验中心,还被评为全国十大康养品牌。“全国十佳”的魅力何在?3月4日记者前往这里进行了采访。
一天饮食超过40种食材
“一位老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要不超6克,只需要这两勺就可以了。”在体验中心的餐厅内,记者看到一个将近一米高的透明金字塔,里面分四层放置了一些食物模型。该中心综合部主任郑嘉兴告诉记者,这是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设计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可以更直观地告诉老人怎么搭配饮食最科学合理。
整洁的餐厅大厅、透明的操作间,还有餐桌旁特意为坐轮椅老人留下的空位……这个现代化餐厅处处可见体贴和用心的“点”。
“一日三餐不重样,要保证吃到40种食材,保持营养均衡,并配备专业的营养师对老人饮食进行指导。”运营中心王宏指着一周食谱告诉记者,食谱的搭配还会考虑到老人们的饮食习惯,惊蛰时有梨作为下午茶的水果,“二月二龙抬头”那天的主食有油糕,搭配不可谓不细致。
老人的抵抗力和适应力相对较差,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控,该中心餐厅内还设有食品留样检验室,每天的饮食都会留出200克观察48小时再销毁,开业以来从未出现过3人以上的腹泻事件。中心内还设有体重秤,“老人们可以通过称体重,通过这个计算尺来时时查看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王宏说。
多种娱乐丰富老人生活
乘电梯的时候,记者一行人遇到了今年82岁的郝国栋老人。闲聊时记者才知道,只有老人们的房卡和工作人员的卡片可以启动电梯,外来人员是没办法上到楼上的,安保等级又上了一个层次。
从四楼电梯一出来,左转就来到一间由玻璃搭建的阳光房。宽敞明亮的阳光房内摆满了绿植,勃勃生机的绿色让人心情都变得好起来。阳光房外面是一个宽敞的露天平台,是天气暖和时养老中心举行活动的主要场地。
走进楼内,已经有刚刚午睡起来的老人们各自“分组”在麻将桌上开始“竞技”了。走廊尽头的活动室内,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音乐老师贾丽丽正作为志愿者教老人们唱歌。《我爱你,中国》的旋律汩汩流出,老人们围坐成一圈每人手里拿着一张歌页,有人还跟着老师轻轻哼唱。
运营中心王宝茸告诉记者,有些认知能力较差的老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这里做什么,但是优美的音乐声一出来,他们的眼神就开始变得安定。
“原来,他们都说我活不成了,但是,现在我比谁都活得潇洒。”在活动室里间的运动厅,79岁的霍春仙老人一边在跑步机上走路锻炼身体,一边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平时没有贾老师的音乐课时,老人们有的会在这里锻炼,有的会去阅览室看书,有的会去书画室写书法或画画,有的会去影音室看电影,老人们的生活可‘忙’着呢。”郑嘉兴笑着介绍说。
适老化设计体现关怀细节
随处可见的扶手,房间里的圆角家具,可以单边升降的双人床,人体工程学角度的座椅和沙发,全进口的沐浴床和沐浴椅……整个养老体验中心浏览一圈,记者的最大感受就是处处渗透的“适老化”设计。
住在D05的曹玉兰奶奶热情地让记者吃她刚洗好的草莓。记者看到,房间内、厕所中都有无障碍设施,坐便器旁边和洗浴区域都有扶手避免老人滑倒,同时厕所内所有直角部位都安装了防撞设施。“我在这住了一年了,对面就是护理站,晚上睡觉有什么事一按铃他们立刻就过来了,住着很踏实,我好几次都跟他们提出要给这些工作人员涨工资呢。”曹奶奶说。
从曹奶奶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就是龙潭公园,她说,每次工作人员带他们去公园里散步时,唱歌、跳舞的市民们都自发地主动给他们表演节目,“每到这时就觉得心里可暖和。”
记者了解到,目前山投养老体验中心万达店共入驻47位老人。凭借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已运营一年多的体验店受到老年人的一致赞誉。有的老人在家常年卧床不起,入住后经过精心照料身体逐渐康复;有的老人就住在对面但仍不愿回家,过年中午回家吃顿饺子后又立即返回体验店欢度春节。
“我们尽最大努力做到一切为了老人,为了老人的一切,老人们住得舒服,我们心里才舒坦。”郑嘉兴说。
记者手记: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今年86岁的老人赵良贵将他自己在书画室里写的一幅书法作品送给了记者。雪白的宣纸上,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翰墨馨香”跃然纸上。笔势雄健洒脱、铿锵有力,体现出书写者的精妙笔法和深厚笔力。书法大家柳公权曾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老人的作品正映射出他的写字心境,更展现了他当下的安逸生活。
想到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投身养老产业,越来越多的行业依附在“养老+”的产业链上,但大多数企业关注的还是正在慢慢清晰化的养老产业盈利空间,能真正做到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少数。康养产业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难想象,未来只有全心为老人打造美好晚年生活的企业或机构,才是逢其时、合民意、走长久的好企业。
责编: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