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宁畲族自治县,身穿民族服装的畲族群众与采风团一行畅所欲言。 陈 勇 摄
重走一条红军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重唱一次革命红歌、参观一个党史陈列馆、观看一部党史纪实片《烽火梅岐》……触摸历史、锤炼作风、坚定信仰,一场场唤醒红色情感记忆、提振创新实干精神的“红色之旅”在畲乡景宁如火如荼地上演,“红+绿+畲”融合发展让许许多多的乡村重现生机。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西南,位于浙闽边界,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这个县域面积1950平方公里,总人口17.22万,其中畲族人口占11.5%的山区县,曾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英勇斗争历史的革命老根据地县,是一块充满革命活力的红色热地。
近年来,景宁紧紧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机遇,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省委“大花园”“大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聚焦“两山”转化,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红+绿+畲”融合发展为特色的红色产业发展体系,推进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畲乡景宁高质量绿色发展。
传承红色文化 激发发展新活力
革命战争年代,刘英、粟裕、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军挺进师、闽东红军、红十三军辗转景宁梅岐、毛垟、家地、九龙、东坑等地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前赴后继、鞠躬尽瘁,用实际行动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景宁这片红色土地上光荣地镌刻着周志苍、李振彪等114名烈士的英名,畲汉群众勇救红军的故事载入了我党史册。浙江省政府于1988年授予景宁“革命老根据地县”,先后有147个村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景宁坚持“源于历史、融入现实、引领未来”原则,实施“嵌入式”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通过组团入村、分网格包干、蹲点调查、查阅党史资料等方式摸清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等“红色家底”。成功建成各类县、市级党性教育基地、“两山理念”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等主题教育基地34处。同时,通过主题党日、重走红军路、探寻浙西南红色印记、宣讲革命故事、创编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延续红色血脉。
融合产业发展 拓展发展新空间
红色旅游研学,促进美好的发展前景。借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古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等东风,景宁建设提升了一批红色乡村,重点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研学示范点,构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东坑镇大张坑、梅岐乡“红色基因”现场教学基地、毛垟乡“红色基因”现场教学基地、家地乡浙南·闽东红军纪念馆4个集户外体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红色研学基地,在今年上半年共接待学员200余批次10000多人参观体验。
绿色互动项目,实现生态红利共享。围绕“红+绿+畲”融合发展,不仅巩固壮大惠明茶、畲族服饰、畲药、“景宁600”产品等重点旅游产品300余件,增加收入200余万元,还增加了参观铁皮石斛基地、采摘树莓、种植黄精、种植多肉等绿色体验课程,今年来共接待学员28批次。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利用假期到乡村体验农耕生活,吃生态菜,喝土鸡汤,体验畲族婚嫁习俗,住乡村民宿等,真正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和绿色发展双赢。
绿色创业空间,延伸绿色产业链。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就近打工挣钱,还可以创业经营红色餐饮、红色服饰、红色纪念品、红色农副特色产品等相关的文化、休闲、体验、娱乐等产品,带动红色旅游景区关联产业协调发展,借助红火的乡村旅游“坐收渔利”。同时,农民还自行压榨菜油,种植月子红米,加工稻田鲤鱼,手工制乌米饭、清明果,养殖多肉、铁皮石斛等,供游客作伴手礼……
打造特色亮点 蓄积发展新后劲
做足“红+绿+畲”文章,实现本土性发展。景宁是浙江畲族的发祥地,畲族歌舞、服饰、语言、习俗、医药等民族传统文化在景宁得到较好传承和发展,现有国家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21项,市级非遗项目39项。“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最具特色民族节庆”。该县紧扣“红+绿+畲”价值转化目标,深入总结提炼畲族忠勇精神,以“红色研学、户外拓展、民俗体验、农旅休闲”等旅游项目为切入点,构建多种创新业态组合,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十万余元。
做足“红+绿+旅”文章,实现融合性发展。景宁是生态旅游胜地,全县有林地226万亩,森林覆盖率81.1%,是国家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全省前列。目前有“云中大漈”和“中国畲乡之窗——大均”两个AAAA景区,拥有炉西峡、望东垟高山湿地、九龙地质公园等一批优质旅游资源,荣获“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等称号。近年来,该县以红色资源+全域旅游为依托,借助全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的“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千年山哈》《畲娘》等畲族体裁剧作、畲族婚嫁表演等,在全域旅游推进中根植红色基因,打造最美诗画畲乡,铸就“两山”通道的金钥匙。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