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让“褪色记忆”成为“金色引擎”
作为工业底蕴深厚的省份,我省工业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经济价值。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省工业遗产的发展仍面临诸多严峻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从重视程度来看,我省部分地区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存在明显不足。在城市建设进程中,一些工业遗产在“退二进三”的大背景下,未能得到妥善保护,损毁情况时有发生。即使决定开发与保护,部分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不够也是一个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内涵价值的深入挖掘,盲目跟风开发,破坏了工业遗产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此外,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商业利益,对原有的生产厂房、墙体结构等进行大肆改造,完全改变了工业遗产的空间功能与形态,让原本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在过度商业化的浪潮中,沦为千篇一律的商业场所,失去了“遗产”的核心价值。
包括建筑物、厂房、仓库、机械在内的工业遗产,见证了我省工业化发展进程,也是三晋大地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才能合理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与重构,促进消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应将工业遗产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老厂房、旧设备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足迹,浓缩着工业文明转型升级的历史,不能“一拆了之”。只有保护和利用的双向奔赴才能让工业遗产发挥更大价值。这就需要摸清区域内工业遗产底数,将其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使工业遗产与城市规划相得益彰。
其次,应深入挖掘工业遗产内涵。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利用老旧厂房资源建设工业博物馆、企业纪念馆等,因地制宜打造主题公园、公共休憩空间,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促进文化与产业、科技、产品、区域融合,不断提高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水平。
最后,应全面推进工业旅游发展。在进行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时,要将工业旅游与传统自然风光观光游、绿色生态游、红色旅游等结合起来,整体推介,让工业旅游融入大旅游格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有影响力的工业文旅品牌。
山西工业遗产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这些问题亟待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突破。只有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才能真正让老厂房的“褪色记忆”成为经济发展的“金色引擎”,实现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本报记者王蕾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