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创新层出不穷,既带来活力,也带来挑战。网络约车这项新生事物,它经历了快速生长,被执法、被罚款,到如今被接纳。网络约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该如何监管?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面是传统的“招手叫车”,一面是新兴的“网络约车”。携移动互联技术的“劲风”,滴滴打车软件所包含的顺风车、快车、出租车、专车等多种网络约车模式丰富了省城人们的出行方式。但是,自从网络约车出现以来,“灰色地带”、“非法营运”等多方面的质疑接踵而来。
交通运输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中第十二条规定:拟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的车辆,由车辆所有人向服务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符合以下条件:7座及以下乘用车;车辆使用性质登记为出租客运;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审核后,为符合条件的车辆发放类型为预约出租汽车的《道路运输证》。
预示着我国将为私家车申请变更为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打通渠道,把网络约车行业置于监管之下,滴滴打车终于“破冰”,迎来“春天”。那么,在省城网络约车的发展方向如何?新规对省城营运行业的影响怎样?私家车将如何纳入网络约车平台?连日来,记者就此走访了有关领域,零距离倾听各方面的心声。
乘客:期盼舒适便捷的出行选择
11月24日,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雪将太原装扮成白色世界。出行难,又一次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出租车、网络约车同时接受省城市民的“大考”。
“早上八点,正是上班高峰,这样的大雪天,公交车挤不上去,出租车根本打不上。还好,我一早就用滴滴预约了顺风车,虽然,比平常多等了近10分钟,但是能打上车就十分幸运了。”在省城建设路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李敏君对记者说。
“滴滴打车刚兴起时,网络约车软件以大幅度优惠吸引司机和乘客。现在补贴少了,但是网络约车盛行一年多来,的确给我带来很多便利。”同时,小李还分享了滴滴打车的经验,“顺风车价格最实惠,快车最低消费8元,专车费用高但比较舒适。我呼叫最多的是顺风车,有时候网络付款不畅通,可以延迟三四个小时,到有网络的地方再付款。”
11月25日,在省城并州路大营盘附近,记者见到了王宁。他说:“自从滴滴打车出现以来,我基本上没有在路上拦过出租车。拿起手机打车问题轻松搞定,可以掐着点出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当记者提到目前网络约车还没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时,王宁说:“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高效地解决出行问题是社会进步。我认为,网络约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提供了便捷和舒适,应该长期发展下去,我们期待相关政策和细节尽快出台实施。”
约车司机:希望赚钱更有底气
记者在百度上打开滴滴约车页面,在显著的位置就能看到“滴滴专车司机闪电注册”、“滴滴专车司机招募中”等内容。滴滴约车的加盟条件很简单:车辆为本地牌照;驾龄在6年以上;裸车价在7万元以上;一部3G以上的手机。
面对这种简单又方便的创业模式,许多有车的私家车主内心充满了喜悦。张广发就是一位通过照片上传、信息审核后成为了顺风车主。张师傅是老太原人,50岁的他驾龄近30年。他告诉记者:“自己上班时间比较固定,看到身边朋友跑得挺好,所以我也赶个时髦,注册了一个。”
对于“专车”带来的好处,张师傅赞不绝口。“现在,我工作时间产生经济价值,闲暇时间也能产生经济价值。一天跑上三四个小时,抢单多的话,除去平台抽成,一个月也能收入两千元钱左右。”
由于滴滴打车软件注册门槛低,除了新手外,大多私家车车主都能满足条件。除了像张师傅这样利用闲暇时间跑车的人,还有一些私家车车主成为滴滴约车的专业成员。28岁的李鹏伟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我身边好多朋友都是约车司机,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也加入其中,没想到第一个月就挣了3000元钱。收入和普通的上班族没什么差别,而且时间上自由,不受束缚。”
小李还主动和记者聊起国家将对网络约车实施的“新政”,他说:“我们期盼早日实施,赚钱更有底气。但是,政策规定,从事网络约车的车辆要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申请,审核通过后发放《道路运输证》。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有一定管理费用,增加我们的支出。”
出租车司机:期待公平的营运市场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私家车主表示网络约车的发展是好事,给有车一族开辟了第二职业,带动了就业,使更多有驾照的人真正“学有所用”。但是,省城出租车司机对此却褒贬不一。
11月26日,记者乘坐出租车从大营盘到许坦东街。出租车司机说:“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低头玩手机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转账、购物、打车,无所不能。滴滴打车出现,很多私家车进入营运行列,很大程度上瓜分了出租车市场。”
但也有出租车司机认为,滴滴打车给他们带来了效率。刘盛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说:“有了滴滴打车以后,我的车空置率减少了,节约了费用。刚开始我每个月能多挣一两千元。随着打车软件服务多样化,注册约车门槛逐步降低,很多私家车加入营运行列,太原已经有近万辆专车,的确冲击不小。”
褒贬声不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出租车司机认为应该以公平为原则。刘盛说:“私家车加入营运行列,我认为首先要改变车辆性质,同样纳入营运车管理范围。网络约车、出租车面对同样的市场份额,同样获取利润。但是,出租车缴纳的相关费用较高,因此成本也较高。而且,出租车实行8年报废,私家车实行10年报废,若纳入营运范围,应该适当延长出租车报废年限。期待相关管理部门要为我们出租车营造公平的市场运营环境。”
专家:网络约车合法是大势所趋
“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了网络约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证,说明了上海为网络约车合法化开创了先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谭克俭教授说道。
谭教授认为,网络约车将闲散车辆重新投入社会交通中,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让那些有意打车出行的消费者以及希望高效利用其汽车资源并能产生一定盈利的供应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机会,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潮流。
“承认专车身份只是改革‘破冰’的第一步,如何建立市场标准和规则、合理保障各方利益,是难以回避的后续问题。网络约车是新兴事物,目前相关管理细则准备不足、标准缺失的问题亟待解决。”11月27日,记者采访了太原市客运办宣教科科长靳卫东。
靳卫东认为,“上海模式”的推出,网络约车合法化是大势所趋。待交通部后续出台相关措施后,结合太原实际情况出台地方法规。根据业内呼声,私家车如何纳入网络约车管理平台?纳入管理平台后信息如何接入政府监管网络?地方法规是否调整出租车报废年限?……这些问题都非常紧迫。
百姓需要多元化出行方式
公交太挤,打的太贵,高峰期一车难求,这种背景下,各类打车软件在各大城市迅猛发展。虽然相关软件为部分乘客出行提供了便捷、减少空驶率,但它们从诞生那刻起,就因和非法营运有着暧昧关系备受争议。
那么,网络约车能否满足百姓的出行需要?是否适应市场营运规则?是否应该长期发展?在采访中,记者不断地听到省城市民肯定的答复,百姓诉诸的意愿是——需要多元化的出行方式。市民李振兴说:“城市规模在快速发展,太原市近几年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同样,网络约车作为方便出行的一项内容也备受关注。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网络约车为我们带来的便捷也是对公交车和出租车的一种有益补充。这种便捷也是老百姓的真正需要,应该让网络约车长远地发展下去。”
作为约车司机,张峰一个月前成功注册了滴滴约车司机。他高兴地说:“这一个月只是上班、下班的路上顺便带上同路的人,没想到就有近一千元钱的收入。咱自己开车与带上客人基本上一样耗油,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大气污染,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这些额外的收入都是网络约车平台带给我的财富,我期待能够长久地在工作之余从事这项业务。”
采访中,专业人士表示,新生事物出现,并且迅速发展必然有它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因此,我们要观察、疏通、引导。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网络约车这项新生事物,而不是一开始就否定,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于滴滴打车,太原市客运办相关负责人说:“鼓励网络约车发展是方向,但是网络约车必须接入城市出租车行业管理平台,企业要逐步接受政府的规则,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此以来,才能够平衡兼顾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
私家车纳入管理渠道,接受政府监管规则,这实际上打通了私家车申请变更为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渠道,将网络约车置于行业监管之下,而并非进行扼杀,这对于交通状况改善来说是个重大利好。同时,减少车辆出行,对于城市环境改善也是一项重大利好。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刻影响到交通运输行业。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是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一种表现。我们期待,在这种互联网技术普及下,能够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出行的选择。
相关链接 >>>
2011年,中国的移动打车市场启动。当年年底,摇摇招车上线,基于LBS(定位服务)的移动打车应用开始发展。
2012年,快的打车、滴滴打车、打车小秘、大黄蜂等数十款打车应用相继出现,这一年成为移动打车应用的快速发展期。
2013年,因投资公司和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移动打车行业,这些网络约车平台开始了争夺用户的大战。
2014年8月,滴滴推出了针对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商务专车业务。同年12月,官方表示,滴滴专车业务目前已经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大型城市,日订单已经突破15万单。此时的移动打车应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和激战期,形成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两家独大的市场局面。有资料显示,滴滴、快的为争取客户而投入的用户补贴各达到几十亿元。两家公司通过大规模的补贴迅速开拓了市场,获得了海量的用户数。补贴的结果是,市场占有率越高,公司的亏损则越大。
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这两个占据国内打车软件市场95%以上份额的公司宣布合并,一举成为打车软件市场的绝对领导者。快的公司发表言论,两家公司合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规模持续烧钱的恶性竞争不可持续”。
2015年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了网络约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是国内第一张专车平台许可资质,滴滴快的也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网络约车平台资质的公司。网络约车的“上海模式”正式启动。
2015年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起草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5年11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征求意见情况显示,其中“网络约车平台是否应纳入管理”一项反馈823条意见,约60.4%的意见认为网络约车应纳入管理。而车辆性质是否更改引发较大争议,支持和反对的意见比例相差无几,在相关846条意见中,52%的意见认为网络约车车辆性质应登记为“出租客运”,但应适当延长报废年限。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