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电家电

家电企业只有“断奶”才能长大

来源: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3/7/10 11:02:35

    2008年,全球暴发金融危机。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国家接连出台“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三大政策,帮助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家电产业也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实现高速增长。

    过去几年的刺激政策,正面作用不必赘述。刺激政策也透支了市场,部分杂牌企业通过打擦边球借尸还魂。政策的刺激导致市场还依旧停留在有补贴时带来的价格优惠状态,一旦没有了补贴,企业的成本也就随之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刺激消费时所带来虚高的需求导致企业扩大了规模,在市场恢复平静后,这些扩大的产能也随之被空闲了下来。

    2013年5月27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消息,自6月1日起停止节能家电补贴政策。于是,2013年5月30日,“新飞电器‘全面停工’”的消息,迅速成为家电业、经济界关注的焦点。虽然厂家后来澄清,但却不能掩饰企业在补贴结束后的生存困境。

    从其表面来看,新飞的此次危机,好像是因为“节能家电”失去政府财政补贴优惠政策造成的。然而,业界通过其表象却看到了新飞深层次的实质问题。其实,新飞出现停工现象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企业营销方面关键岗位人才流失,是导致新飞逐渐失去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其次,产品研发能力和水平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也是导致新飞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这样的政策,相当于一个人感冒给你打一针,感冒好了,你要站起来了。如果新飞不选择创新之路,就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事实上,新飞不是个案,它代表了时下的一种现象。格力的董明珠说得好:“企业在政策退出后感觉没有竞争力,甚至出现亏损,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这种企业的品牌也只是靠政策存活的品牌,并非受消费者尊重的品牌。”企业要借助政策的帮助,让自身再“造血重生”,否则补贴政策对企业就是没有价值的。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补贴好像一个无底的筐,几乎是重视什么,或抵制什么,都用纳税人的血汗钱来装。实践证明,国内的泛财政补贴政策,不但不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推进技术创新,也会起到阻碍作用。在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政府的扶持政策如果仍然在财政补贴路线上徘徊不前,只能算作是次优选择。而最优的选项则是,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比如政府通过实施减税计划,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施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等比财政的补贴更有意义。反之,家电企业如果像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总想躺在政府的怀里,求得一个避风港,那是没有任何出息的。只有靠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闯市场,才能赢得生机。

郭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