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8点,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都回到了教室,原本喧闹的走廊安静了下来。太原万柏林区大井峪小学贝壳班的教室里却传出了阵阵歌声。上午第一节难道是音乐课?据了解,这其实这是学校课改之后的一个创新。开始讲课之前,歌舞展示可以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回课堂。历时一年的“全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太多的变化。
校长武月仙表示,“教育即生活,学习即游戏的‘全课程’理念和方法,构建了多元融合的生态课程,让老师们找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式孩子们喜欢,老师们也非常惊喜和满意。”
画出的“日记”
贝壳班就是太原万柏林区大井峪小学二年级一班。进入教室后,学生的课桌不是横竖排放,而是按照小组的形式面对面摆放,桌子的高度也是根据孩子们的身体差异,区别设置。这一小小的用心,让大家看到了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教室的后墙上挂着一排本子,据班主任老师介绍,那些本都是孩子们的“日记”。翻看这些日记会发现,日记的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内容却很吸引人。
其中一个学生的日记,第一个页面最上面写着一行字:“我是一只小老鼠,很胆小的小老鼠”,下面画着一只蜷缩在角落的老鼠;第二个页面上写着:“每个物种存活到现在都是很伟大的”,一只东北虎的图画附在文字的下面;第三个页面的最上面写着:“我们却落下了人人喊打的坏名声”,一个人和一只老鼠依然形象地出现在画纸的最下方。
班主任老师说,学生每天记录一页,把它们串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孩子们想到哪里,画到哪里,每一处都是自主创意的体现。虽然每个页面只有一行字,但孩子们却可以用这一行字讲出一个故事,这比他们回家写不出日记,编一些流水账似的文章要好得多。
期末考试变身闯关游戏
走进大井峪小学一年级一班,这里正在进行“我的地盘我做主”闯关游戏。六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要先跟着多媒体电视跳一段健身舞蹈。音乐一停,大家立刻冲向旁边摆放的五张课桌,从桌斗里各抢一张闯关卡,闯关卡上是口算、横式及竖式,共有六道数学题。之后,同学们要对题目进行解答,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分别在他们的“期末闯关游戏战绩表”上给予“六颗星”(全对)至“一颗星”(只答对一道题)或不得星的评判记录,没抢到闯关卡的同学将被留下参与到下一组的闯关竞争当中。
像这样的闯关游戏一共有10项,它们都有一个符合一年级孩子年龄特点的好听名字,比如:“疯狂打地鼠”“超级大脑”“钻石宝盒”“糖果丢丢乐”“图形大冲关”“你画画,我猜猜”“智慧碰碰车”等等。孩子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先闯哪一关,还可以打乱班级,自由组合成一个新的小组进行闯关。闯关的地点——教室,也被“打扮”得颇具闯关电视节目才有的“娱乐氛围”。置身其中,你着实会以为自己是身处游戏中,而非考场里。
一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年级组长高虹十分肯定地说:“我们的每一项关卡设计都是对本学期教学目标的考察,这些游戏通过老师们的精心设计呈现出来的!”
以“我的地盘我做主”这一关来说,孩子们先跟着音乐跳一段舞蹈,通过舞姿和节奏考察他们的协调能力;音乐一停止,他们就开始抢试题,通过现场反应考察他们的应变能力;抢到试题后对试题进行解答,再通过答题的正确与否考察他们从一个场景快速转换到另一个场景的能力以及运算的能力。
漫漫求学路
“其实,我们每项闯关游戏都是在课标考察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趣味性包装产生的。”高虹进一步解释说:“为了组织这次期末考试,我们全体一年级教师已经忙了很久。我们先把课标要求的考察内容全部设计成各类型的题目,然后再为这些题目设计不同的闯关游戏环节,把试题巧妙地贯穿到游戏当中。设计游戏时,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应用都要考虑到位。除此之外,还要对孩子们智商、情商等多种能力进行检测。”
薄弱校艰难推进课改
大井峪小学是太原万柏林区的一所农村小学,共有6个年级,10个教学班,365名学生,有正式教师20名,代课教师19名,学生大部分为附近务工人员子女和本村孩子。可以说,学校无论是生源结构还是师资力量都非常薄弱。面对这样的现状,大井峪小学想要提升教育品质,完成课程实验任务,困难之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对此,大井峪小学校长武月仙提出:只有课程变了,教师才能变,学生才能变,学校才能变。
武月仙校长和相关同事先后赴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进行考察,最终选择北京十一中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教育即生活,学习即游戏”的“全课程”理念方法,在大井峪小学进行实践。在万柏林区教委的支持下,通过不懈努力,大井峪小学破格入围,成为全国全课程实验教学序列中规模最小、实力最弱、基础最差的一所学校。
全课程改革引发的巨变
所谓“全课程”教育实验,就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中国小学教育现状开发的一套课程体系。它借鉴了IB国际课程的小学项目PYP的一些基本理念和美国最新课程改革的经验,高度强调跨学科整合、生活化学习,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得自由、学得开放。
实施多元融合生态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是实施学校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展开的。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是基于他们的背景和经验,以整体的、连续的方式构建知识,发展心理学倡导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围绕科际主题来组织。北京十一中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实施的“全课程”教育实践,为多元融合生态课程的可行性提供了示范性的实例。
在理解亦庄小学先进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大井峪小学的实际情况,武月仙校长和老师们摸索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办法,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课本知识的拓展和渗透,主题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引领,在快乐、自由、平等的互动学习过程中,感悟知识、领悟道理。
通过进行“多元融合生态”课程的构建、实施和评价,对课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主动成长;促进教师积极进取、大胆探索、相信科研、爱上学生;促进学校形成新的课程形态,探索出大井峪小学“经典启智、全程育人”的生态发展新格局。
体会在“玩中学”的乐趣
大井峪小学举行过一个名为“双胞胎日”的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孩子只有一对是真正的双胞胎(龙凤胎),其余孩子则是班级配对“双胞胎”。由于班里孩子个性强烈,容易与同伴产生各种矛盾和纠纷,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能给孩子们提供相互沟通、彼此深入了解的机会,还能让他们学会与自己的伙伴相处、学会谦让,遇到意见不统一时,能够找到折中的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同伴情谊的重要性。
学校每周都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实践,大井峪小学的孩子们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活跃的思维状态,老师们也体会到了工作的幸福。
课堂在这里
大井峪小学还承办了太原市教育科学招标课题《大井峪小学“多元融合生态课程”实践研究》开题论证会,来自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学校的多元融合生态课程进行了观摩,并给予指导和论证。
“该校能够打破传统课堂,迈出艰难的一步,老师们能从课改理念出发,延伸到情感,再到课程认识,他们的成长让我感到欣慰。”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焦佩婵,在大井峪小学听课观摩后表示,“一年半的时间,实验才刚刚开始,希望大井峪小学的老师们再探索,再实践,为课程改革积累经验,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焦佩婵兼任着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太原市“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提升课堂质量行动”项目专家组成员。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副主任解腊梅观摩课程后表示,大井峪小学“多元融合生态课程”具有创新性,目标、内容构建、内容设计都很丰富,真正让小学生体会到到了在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