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共同研讨教学内容
校长 边国良
教学大楼侧影
优质师资引领学校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立校之本,强校之魂,是学校事业发展和成功的根本保证,更是学校创品牌的先决条件。
“铸师魂、养师德、做师表”是七中教师的追求。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也是学生行为道德的示范者,更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引导者。近年来,朔城区七中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并形成了七中的显著特征。办学六年来,学校除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外,还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制订了《朔城区第七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朔城区第七中学教师“十要”与“十不要”》,为学校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为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他们严格执行山西省教育厅的“五严”要求,杜绝“收受家长礼物、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特别是,学校要求全体教师要做到:以先进的理念教育人,以高尚的品德感染人,以模范的言行影响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使全体教师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推进民主化管理上,学校坚持“行政管理为主体、党支部支持保证、教师代表监督协调、教职工积极参与”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教代会,审议学校发展规划,修订教师奖惩条例,评价行政领导的工作实绩,讨论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进程。几年来,教代会共收集教师提案上百条,其中有很多建议得到了采纳。学校还设立了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举行教师座谈会,召开家长会,组织学生全员调查,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由此,探索出了一条人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保证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为了培育更多的名师,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用校长边国良的话讲:“学习是最好的投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近年来,他们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对教师开展校本培训,着力构建教师之间双向交流、对话的平台,形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动、辐射、示范作用,促进了教师的迅速成长。在队伍打造中,他们实施“五个一”工程,每学期要求教师做到:展示一节公开课,提供一个优秀教学案例,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带好一名青年教师。同时,还加快推进“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对青年教师提出“一年站稳讲台,三年能够胜任,五年成为骨干,十年创出特色”的成长目标。并在“青蓝工程”中,要求青年教师做到“五个成长”:在阅读中成长,在研讨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在展示中成长。通过教学基本功竞赛、公开课展示、说课比赛、解题竞赛、教学技术应用评比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水平和教学能力。
朔城区第七中学的发展离不开朔州发展大教育的良好氛围,更离不开朔城区教育局的大力扶持。特别是朔城区教育局改革教师工资制度,引入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起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以此为契机,七中创新用人制度,实行合理流动的聘任制度。推行了择优聘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机制,采用低聘、缓聘、解聘和分流转岗、待岗的办法,盘活教师资源,营造竞争机制,既增加在职教职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又增强了教职工的责任感。
几年来,该校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有12人次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其中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就有10人次。教师中获得市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的有38人次。目前,学校现有山西省骨干教师7人,山西省级教学能手12人,朔州市级学科带头人8人,市级教学能手18人,市级德育能手5人,一支师德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教师队伍,构成了朔城区第七中学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
养成教育延伸人生宽度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主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生命整体得到发展。特别是他们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持续发展服务”的宗旨,力求把学生培养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成功者,真正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德为先的理念。
近年来,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富有实效、阶梯式的序列化教育体系,形成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他们构筑了“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三全”育人格局。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围绕“让学生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分年级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成立了家长学校、法制学校、交通安全学校,学校还通过家长会、“校讯通”、明德E校等平台,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为丰富学生的德育活动,在朔城区禁毒委、朔城区交警队等单位建立军事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基地,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常规教育方面,学校给每个学生制定了成长档案,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行量化,小到平时吃零食、没有佩戴胸卡,大到抽烟、酗酒、打架,或者是学生随手捡起一片废纸、帮助了一位同学等,都会把它记入成长档案中,作为学期末综合评价的标准。同时,在两操、升旗和集会方面,不管是学生跑操、课间操还是升旗、集会,班主任必须跟班,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细则,由值周学生对各班的纪律、队列队形、精神面貌、仪表、胸卡的佩戴,以及进出教学楼的秩序与次序等进行量化考核,只有精细的管理,才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学校还开展了主题月活动,实现养成教育内容多样化。从2011年3月份开始,学校制定了每月养成教育主题,如3月份为安全教育月、4月份环境保护月、9月份为感恩月、10月份为文明月、11月份为阳光体育月等。学校把每个月的德育教育主题设为本月第一周升旗仪式上国旗下演讲的主题,各班根据主题,两周办一期专题黑板报,各班班主任在每周的周会课上,根据当月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召开主题班会。主题月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责任心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有目的、长时间地强化养成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
学校还举行了相关主题的黑板报宣传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画比赛、模拟演练等,同时每个月评出主题月学生标兵、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让学生在争优创先的过程中对本月的养成教育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主题月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具体化,为各班开展德育工作确定了主题,提供了指导,使学生教育和学生工作,每月都有了侧重点。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班会,充分发挥了隐性的育人功能,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学生成长袋,对学生养成教育历程跟踪纪录。成长袋的内容主要有人生格言、我的理想、我的爱好、学期成绩、师生及各项活动评定等。从综合素质评价入手,建立学生成长纪录,关注学生成长和进步。此外,学校开展“星级学生”评选活动,每月各班评选推荐6名班级明星上报学校予以公开表彰。“星级学生”评选活动的开展,突出了正面引导学生的育人观念,把评价学生的手段转变为鼓励学生的有效办法,让更多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起到了“以一好带动多好”的作用。
课堂改革提速教学质量
学校的根本出路在教改,课堂教学改革是主阵地。校长边国良说:“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执行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是七中探索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成功做法。”
走进七中,这里的改革如初春之盎然,如朝阳之喷薄,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几年来,学校主动适应新课程实施后课堂角色的转换,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上,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单一的以课堂接受书本知识的传统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初一年级学生进行军训,体会军营生活。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到城区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技能。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制定了《校本选修课程管理办法》。目前,已经编著了《环境教育读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文明礼仪》等多门校本课程,有效地指导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
升级课堂,实现课堂教育模式创新化,是七中教学改革的另一个特色。首先,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中,实施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即要做到“三定”(时间、内容、中心发言人)、“三统”(统一三维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进度)。严格执行集体备课流程,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中心发言,集思广益,形成预案,从而实现教师“两次备课”。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领导带头,全组教师参与,集体研究,定期开展教学常规检查和考核,实行检查、考核、结果与评比先进、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发放相结合。其次,在课堂改革上下功夫,推行“五二二课改模式”。“五二二”课堂教育模式,其特色体现在“学”、“教”、“练”三者交叉的、循环的、整体的时间安排上,努力关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完善和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重点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动共进”的特征,努力实现“兵教兵”、“兵学兵”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习惯”、“四种能力”。三种习惯:预习的习惯,教师将不同学生、不同学科、不同章节设置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预习;复习的习惯,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把学过后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不同的复习阶段体现不同的复习要求;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阅读时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独自能查找解决,并养成长期习惯,教师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学会利用互联网检索,实现各学科查阅资料的习惯,独立地解决疑难问题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四种能力:会阅读的能力,实现学生从阅读中搜索阅读内容的信息,然后大脑进行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思维活动,从中提取、处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会思考的能力,教师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教会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实现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会检索的能力,教师有计划地拟定课题,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选择资料,学会从纷繁的知识素材中提炼出有用信息;会调控的能力,教师教育学生实现客观地评价自己,制定目标、采取措施,不断调整心态,控制行为,使自己逐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2009、2010连续两年中考成绩名列前茅,2009年李鑫同学以672分的总成绩位居全市中考第一。
学校还提出了“用三年的时间,彻底改变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教学效果不明显”的课改目标。近一年来,教室的黑板增多了,师生关系改变了,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把握”的学习氛围。2010年3月该校被山西省教育学会确定为朔州市唯一一所课改实验学校,并加入全省38所实验学校校际联盟。
校园文化深化教育内涵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文化之源,系之教育。”
朔城区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年文明孕育了无数才俊豪杰。三国名将张辽、汉代文学家班婕妤等均诞生于此,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蕴育于此。朔城区第七中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浸染中,秉承了历史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气质独特、文明和谐的现代学校文化,确保了学校持续、健康、科学地向前发展。
朔城区第七中学在近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三风”:即“勤奋、守纪、文明、朴实”的校风,“热忱、严谨、求实、创新”的教风,“勤学、多思、好问、向上”的学风。并确立了“立恒志、求新知、强体魄、修美德”的校训;“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和谐为本,质量为魂”的教学理念;“依法治校与情感管理相结合,凸显人文关爱”的学校文化理念。
学校注重构建文化校园,发挥学校文化的德育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统一师生的认识,凝聚师生的信念,形成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七中坚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探寻和思考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结合点,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将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设置、多种形式表现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方针和传统校风,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正确的导向与约束功能。学校努力树立一种相互尊重、互帮互学的校园风气,形成自觉、自愿的学习群体,创建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营造一个民主、公正的校园氛围,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成材。
近年来,七中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定期更换橱窗宣传栏内容,布置校园文化阵地,树立名言警句激励牌,让校园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人,激励学生成长。
特色铸造品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有特色的学校才会有品牌。学校全方位强化学生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突出特色、服务特色、提升特色,从而推动了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通过树立学校的个性品牌,七中人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这里是一片智慧的沃土,这里是一片灿烂的星空;这里是理性与激情的和谐融合。七中人崇尚奋斗,拒绝平庸,勤奋进取,追求卓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七中人正以昂扬的斗志、严谨的作风、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一支饱蘸激情的智慧之笔,抒写着教育事业的华彩篇章! □ 李恒松 贾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