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纸质书、电子书之后,“真人书”也出现了。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真人图书馆悄然兴起。
真人图书馆往往以书店、咖啡馆、大学等为平台搭建而成。这类图书馆吸纳一些具有不同爱好、经历、职业的人成为自己的“真人书”,提供给有兴趣的人“阅读”,也就是面对面交流,让读者达到增长知识、交友等目的,受到不少青年人的喜爱。
记者采访了成都兔脚真人图书馆负责人,以及几本“真人书”,为读者揭秘一本本“真人书”被借阅的过程。
“真人书”的来源:
今天是读者,也许明天就变成“书”了
真人图书馆的首次活动,都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前征集“真人书”。
“阳光里的宓宓”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兔脚真人图书馆通过微博联系她,邀请她成为“心理书”,参加真人图书馆活动。“我一听是公益活动,就挺有兴趣的。而且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职业,也可以跟更多人交流。”
“时尚书”、“旅行书”、“心理书”……每本“真人书”都有不同的标签和定位。在成都文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策划经理、兔脚真人图书馆负责人汪玮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本书,“我们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可以被阅读的,只要你愿意报名成为一本真人书。”她透露,基本上到真人图书馆当过读者的人,活动结束后都会对成为一本真人图书很感兴趣。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兔脚真人图书馆两次活动办下来,馆藏“真人书”已经从最初的八九本迅速扩充至240多本。
“真人书”的读者:
边读可以边互动,会说话的“书”挺好的
汪玮介绍,普通图书馆图书能外借,“真人书”则不行,考虑到“真人书”的安全等问题,读者必须到馆里来。此外,考虑到阅读效果,一般来说,每本“真人书”一般同时能被5至10位读者借阅。但上个月“心理书”宓宓的一小时“借阅”时间,却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实在太多,最后扩大到了20人。
“每个人都有秘密,可以与宓宓分享。”面对自己的阅读者,宓宓以轻松的开场语和互动小游戏开始热身,就好比是书的“序言”。随后就是读者直接发问,宓宓回答。“现场不光是我一个人在讲,谈到某段经历,马上旁边也有人会立即分享他自己的故事。比如有强迫症怎么办、怎样改变自己的生活等。”宓宓说。不少读者对这种阅读方式很感兴趣,“平时读书时自己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真人图书却可以现场交流,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沟通,得到反馈。”宓宓的一位读者说,会说话的“书”挺好的。
“旅行书”尔尼,从19岁开始出国旅行。在法国南部,她和当地农民去海里抓章鱼;在印度乡村孤儿院,她给一群感染HIV的小朋友上课……一名借阅了这本书的读者反映,跟尔尼交流,仿佛自己也走出了国门。
广东商学院大二学生杨俊超,作为“励志书”,参加了学校的真人图书馆活动。他和七八位借阅者一起分享了自己的高考复读故事。他励志、洒脱的人生故事,让现场的读者们勇敢说出了自己想做而因为畏惧没做的事情。
“真人书”的烦恼:
反复被“借阅”,就要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
杨俊超说,“借阅”时间结束后,他和读者都成了朋友,现在还保持联络。宓宓也表示,“我本身就比较爱交朋友,通过真人书借阅的方式,可以结交更多朋友,了解更多信息。比如当天来借阅真人书的大多是80后、90后,平时自费做心理咨询的人群中,这个年龄层的比较少,通过借阅的过程,我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心态。”而且,她自己也学到不少东西。“平日工作中,我们心理咨询师是一对一地探讨咨询者的内心,仅仅是单个点的深入。被借阅过程中,读者一个问题抛出来,我会习惯性地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去分析,而在场的其他人会提供更多不同的视角,让我看到多个维度的交流,我的脑子里也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这对我也是新的启发。”
不过,不断地重复同样的话,直至口干舌燥,也是“真人书”必须承受的烦恼。好几本“真人书”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这是最困扰他们、最锻炼他们耐心的地方。 邢虹 梁圣嵩
链接
真人图书馆的由来
真人图书馆灵感来自北欧。1993年,在丹麦生活的混血青年艾柏格,目睹朋友在一次种族纠纷中被刺成重伤,于是邀集5位同在哥本哈根的朋友成立“停止暴力”组织,短短几年,光丹麦就超3万人署名加入。
2000年,丹麦罗斯克尔德音乐节邀请该组织共同筹办活动,主题是“互相理解”。为宣扬这一主题,“停止暴力”在音乐节向观众借出了75本“真人书”,他们试图与观众对话,消除偏见。真人图书馆就此成立。此一模式随后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真人图书馆”并非是真的图书馆,而是用活动的方式在各地举办,通常是校园内或图书馆内为主要场合,有时则搭配嘉年华会、校庆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