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无法忘却,总有一些画面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即便你将它尘封在记忆的黑匣子中,但你还是如同米兰·昆德拉说的那样,“就像一个失去信仰的人偶尔还会凝望教堂的尖顶那样”,在某个寂静的深夜或是温暖的午后,回味并沉浸在久远的那个瞬间里。是的,这就是影像的力量。一张新闻照片不仅仅是人类某一时刻的影像记载,有时也在向世人传达重大信息的同时改变着整个世界。照片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可能是我们之前从没去过的地方,也许是连做梦都没想到的地方。有一些照片会让你停下来想一想,有些照片则让整个世界停了下来,所有人在数秒之内都为之屏住呼吸、领会其奥妙。 1936年,美国加州,刚刚接受培训的实习摄影记者多萝西娅·兰格走进一个尘土飞扬的豌豆采摘营地,在那里她拍摄到了也许是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照片——《流浪的母亲》。 “我仿佛被磁铁吸引”,兰格说,那个女人的脸写满了哀愁与憔悴,可以想象生活的压力几乎压垮了她的双肩。当时正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代,一时间,富裕、强大……成为泡影,人们为吃饱肚子而苦苦挣扎。照片中的女人佛罗伦萨·欧文斯·汤普森是一位七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死于肺结核,只有32岁的汤普森滞留在加州尼波莫的一个迁徙劳工农场。她的家庭靠孩子们打的鸟和从附近一片野地里挖的菜糊口度日——和那里其他2500名收入微薄的工人一样。 照片的影响力是惊人的。各地的报纸都在转载,汤普森饱受折磨的脸立即引发舆论哗然,迅速促使美国联邦移民部门的政客们送去了食物和供给用品。然而可悲的是,汤普森和她的家人已经离开了那里,在他们备受瞩目的困境当中,连一块政府的奶酪也没得到。事实上,当时没人知道这名妇女的身份,直到多年以后,汤普森才在1976年的一篇报纸上的文章中揭示了自己的身份。 汤普森的生活是当时所有美国平民的生活,“流浪的母亲”代表了一个时代。 2001年,南非摄影师约翰·比伯拍摄了一张似乎十分平常的新闻图片《在街头谋生的巴基斯坦少女》。画面中的少女低头吹着泡泡糖,神情落寞,她的身后是高大的秸秆做成的栅栏,中间有一道狭窄的缝隙,她正是从这道缝隙中钻过来的。看上去很平常的照片为什么会不平凡,是因为新闻图片背后的东西。这个少女因为父母无力供养她的生活和学习,所以她不得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赚取微博的收入,在捡了很久的干柴、塑料等所有可卖的东西之后,她从栅栏的那道缝隙里钻出来,一个人躲起来稍做休息,吹着泡泡糖,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 事实上,新闻传达的远不止这些。在巴基斯坦,女子一向被视为男人的财产,社会地位低微。巴基斯坦法律甚至在1977年剥夺了法庭和警方干涉“家务事”的权力,男人们有了“法律保障”更加为所欲为,即便是现在,巴基斯坦的偏远部落地区仍有自治法规,联邦法律根本无法实施,妇女成为各种野蛮法律的最大受害者。而那道狭窄的缝隙,更成为巴基斯坦女子们生存艰难的象征。 在巴基斯坦,年轻女孩很难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女子,更是从小就担负起支撑家庭经济的重担,而使一生陷入贫困与艰辛生活的恶性循环中。如照片中这样的女孩遍布巴基斯坦街头,她们伴随着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做着简单而艰苦的工作,只是为了给家里提供微博的收入,自己的一生却难见光明。这张照片不仅获得了2002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人像类单幅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国际反响。许多国际组织正在努力促使巴基斯坦的农村社会改变其陈规陋习,为女孩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社会地位。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千年报告》中所说:“使女子受教育是消灭贫穷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张简单的照片反映的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深层的背景,从而让世人关注与了解,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名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闻摄影,新闻摄影在塑造国家形象、留存时代印记、启迪人类心智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优秀的摄影图片能令我们的头脑猛烈震荡,让我们在掬泪或愤怒过后,反省时间更长一些,对历史的领悟更多一些,我们在其间发现人性,已鼓荡我们的激情、痛苦、爱恋、勇气和正义感,对当今的世界有更多的反省和领悟。 影像一直是有生命的。许多事物,如若直指人心,那么无论经历或长或短的时光,亦无法被遗忘。这就是影像的力量。场景、画面、情绪、思想,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被凝固成了永恒。在中国60年伟大历程和30年的伟大变革中,一大批优秀的摄影家拍摄的作品成为记录共和国发展变化的影像珍品,成为认识和记忆中国的一个特殊窗口;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和世界认识中国的通道。作为摄影记者,我们应当以真诚的心灵对话人们,用深刻的文化命题,独特的视觉体验,高超的叙事技巧展示影像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摄影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