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大夫祠保存有历代碑刻二十通,碑文二十一块。据清代康熙年《阳曲县志》卷十四《碑记》记载,英济侯感应记碑为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勒石,碑文由金阳曲县令史纯撰文,距今八百五十二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内所存石碑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通古碑。由于年代久远,此碑在元代就已经失落,历经六百五十五年之后,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在上兰村人于生江、王唐、于利斌、史永昌、苗延金、康大全、连发金等二十八人的倡议和组织下,由上兰村学儒苗千宝将此碑文前半部分抄书刻石,名曰“英济侯庙碑记”,此碑现保存在窦大夫祠内。碑文记载,当时的主持僧为来云,徒弟为祖琏、祖玟、祖珏,徒孙应权。
英济侯感应记碑文:
汾水之滨,有祠曰英济,俗呼为烈石神,盖里俗传之,讹取山石分列,水从中出而名焉。其实非也,考之图籍,乃春秋时赵简子臣姓窦名犨字鸣犊,与舜华齐名,生而烈直,志比秋霜,死亦英灵,能兴云雨,里人故立祠祀焉。庙无碑记,年代久远,灵异之迹,难得而考详。庙之右,有数泉出于苍崖石脚间,旱焉不干,水焉不溢。湛然清澈,可鉴毫毛,深疑神物窟宅,隐伏于中。距数步,则湍流奔涌,滔滔然势不可遏。惜乎地多沙溃,逼于汾河,不然则凿渠改流,灌溉民田,济物之功不在汾阳昭济之下矣。或说若时亢旱,则吏民祈祷,无不感应,加以邻道之人,亢阳愆岁,则不远千里,扶老携幼,奉香火、修礼仪,俯伏祠下,恭虔请水,起之时,到之日,无不雨足。是故,一境之内,邻道之民,莫不仰赖。
旧庙临汾源而靠诸泉,宋元丰八年六月二十四日,汾水涨溢,遂易今庙,帮人祈求,屡获感应,守臣敷奏,颁赐庙额曰英济侯。迄今载在祀典而庙食焉。英济之名盖取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里谚云:“岁无怪风剧雨,民不殃疠,谷果完实,皆神力也。”按《孔子家语》,孔子至河间,喟然叹曰:“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对曰:“窦犨、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非得志之时,需此二人,然后从政,及其得志也,而杀之。刳胎杀夭,麒麟不至其郊;竭泽涸鱼,蛟龙不至其渊;覆巢破卵,凤凰不翔其邑;君子讳伤其类也。”遂还辕作《陬操》以哀之。孔子大圣,尚当时而贤之,况后世乎!今县境有窦城,距庙二十里通德乡,则神之故城。舜华庙在交城,明其二大夫皆河东人,举无疑矣。大定二年,仆领奉恩命,叨领是邑。承流宣化,非所长也。到任之祈,但仰禀大府,约束遵奉教条而已。入夏以来,雨泽愆期,下民惶惶,饥不聊生。土人祈祷实频,而晴天湛然,烈日如焚,骄阳驰骋,旱气转甚。左右曰:“子为邑长,此有灵神,何不祈祷,而岂忍坐视生民之毙耶!”遂率吏民于五月二十日,恭祷祠下,焚香奠拜,礼未毕而奔云涌雾,蔽苍昊伏光景,遍满山谷。须臾雨泽□霈,比及还城三十里间,如线不绝。抵暮,猛若翻盆。拂旦,则天气廓清,云收大野。由是嘉谷奋兴,根叶润泽,引茎拔橞,不失时宜。万百姓熙熙欢声,洋溢于郊外,何其神也?此盖府伊相公贤明爱物,感召和气,上动□昊,至此休祥,一路沾惠。
仆何人哉?预此盛世噫。窦公贤大夫也,生而德及於民,殁则康济于物。宜乎,亿万斯年,庙食於此矣。灵异之事,若不刻之坚石,恐岁月浸久,寂灰而无闻。仆业不在文,故博采与说显应之迹,实而録之。
英济侯感应记碑文解读:
从碑文中,我们可以解读了解到以下几方面真实的历史信息。
一、英济侯祠的地理位置
碑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该祠庙的地理位置在汾河岸边。当地人都称其为“烈石神祠”,意思取其建设在汾河出山之处,山石分列两边,水从当中流出之意。而太原市的上兰村地区自古就有上风上水上兰村之说。
二、窦犨其人其事
碑文中说道,根据图文史籍考证,英济侯祠是为祭祀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臣姓窦名犨字鸣犊的人而设立的祭祀之庙。从文中说到的窦犨生而烈直,志比秋霜,死亦英灵。志比秋霜一词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经破薛举战地》诗中就出现过:“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比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皆静,再举鲸鲵灭。”这里所表现的是他气吞山河的气概和非同凡响的心志。可以想象到窦大夫在世时就是一副刚烈耿直,心志像明月一样高洁,志趣如秋霜一样纯洁无私心地宽广的伟人。而其去世以后还能兴云作雨,广布润泽,造福一方百姓。碑文还提到窦犨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物。孔子因敬慕其高尚品质,在欲渡黄河去晋国拜访窦犨之时,听到了窦犨被赵简子杀害而回车哀子,故而历史上有“孔子回车”一说:《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游历各国,行至黄河边看到水流汹涌,感叹道:“水莫大啊,我无法渡河对岸继续前行,这是命运的安排啊!”其随行的弟子子贡问孔子:“请问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窦犨、舜华都是晋国贤明的大夫。赵简子权力地位没有稳固时,需要这两个人的帮助,辅佐他进行统治,等到他确立统治地位后,就把这两个人杀掉了。刨人腹去杀死幼小的生命,麒麟就不会到你的统治区域;排尽湖中或池里的水去捕鱼,蛟龙就不会到你那里的水中生活;把鸟窝破坏,打破鸟蛋凤凰就不会到你那里的天空飞翔,君子害怕伤害他们的同类啊!”说完孔子便调转车头顺原路返回了,之后他还做了首《陬操》的诗文表示对窦犨和舜华的哀悼之情。
三、关于烈石寒泉的记录
文中还记叙了英济侯祠右侧的烈石寒泉。说庙之右,有数泉出于苍崖石脚间,旱焉不干,水焉不溢。湛然清澈,可鉴毫毛,深疑神物窟宅,隐伏于中。距数步,则湍流奔涌,滔滔然势不可遏。烈石寒泉在《古阳曲县志》中记载为古阳曲八景之一。其余七景是:天门积雪、汾河晚渡、潠水烟波、土堂怪柏、崛山围红叶、双塔凌霄、西山迭翠。据康熙壬戌《阳曲县志》记载:烈石寒泉汾河源头发自涔蹄山(今管涔山),由烈石口出,此口岩崿百重,如断如削,窈窕幽峻,别一景象,殆非尘壤间也。傍有祠,祀窦大夫鸣犊,晋之贤大夫,为赵鞅所害,夫子还息陬乡,作《陬操》,以哀之者是也。祠以西有数泉,冷冷可爱,名曰寒泉。刺剑之所得与卓饧之所致,兴鸣琴漱玉,可以濯我缨。夏则凉,冬则温,谓之温泉亦可,而名之曰寒泉者,状其清也。流二三里许入汾河,有泥沙不能入。河得此泉水,其势始汹涌矣。泽兰诸村引以灌田。可见烈石寒泉古时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灌田泽兰的使用价值。
四、英济侯祠是历代民众的祈雨场所
文中说,或说若时亢旱,则吏民祈祷,无不感应,加以邻道之人,亢阳愆岁,则不远千里,扶老携幼,奉香火、修礼仪,俯伏祠下,恭虔请水,起之时,到之日,无不雨足。由此可见,古时候历代民众祈雨盛况及心态,以及祈雨灵验之景状。
五、现存英济侯祠为新址
碑文说,英济侯旧庙临汾流而靠诸泉。宋元丰八年六月二十四日,汾水涨溢,遂易今庙。据此推断,旧庙被洪水所淹没破坏,于是才迁到现在的新庙址。
六、窦犨、舜华是历史上的山西人
碑中说:在阳曲县境内有窦城,距窦庙二十里的同德乡(现古城)是神灵故城,舜华的庙在交城县。可知两位大夫都是山西人是确凿无疑的。
七、建立英济侯庙的原因
碑中写因当地乡民在此庙祈雨屡获感应,地方官员将此事上奏朝廷,故而得到皇帝御赐祠庙的匾额“英济侯”,到现在还记载在祈典上,供奉于庙堂中,享受民众的礼祭。文中说到的皇帝赐匾一事指的是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赵佶颁赐庙额曰“英济侯祠”。英济之名取自窦犨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
无声的石碑,以其古老的印记穿越时空,给后人留下了与历史对话和交流的机缘。英济侯感应记碑文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窦大夫祠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作者单位:崛山围山文物保护与管理所)
责编: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