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论坛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新探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5/29 16:35:38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新探
□ 陈彩凤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过程需要大量的开口交流,但在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却常常以沉默而对。这种沉默不仅影响教师教学效果,更成为学生学好英语的一大障碍。课外聊天滔滔不绝的学生因何会在课堂上保持缄默?答案绝不是会与不会那么简单。

对课堂沉默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多把沉默当成一种言语行为去研究,有少数学者认为中国学生的课堂沉默行为来自于植根于孔子时代的传统教育观念,即学生的沉默表示的是对教师的尊重。香港学者徐碧美认为学生在课堂沉默的原因主要有: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生害怕犯错而遭嘲笑;教师对课堂沉默的不容忍,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较短;教师给予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不同的;教师提问所用语言相对于学生水平来说过难。然而,很多时候学生知道答案,也知道面对沉默快要发怒的教师希望有人回答问题,却仍然保持沉默,此时就无法用以上的理由来解释了。

我们注意到,很多中国学生习惯于在决定是否回答问题之前向四周张望,看是否有其他人回答。如果其他人都保持沉默,则即使这个学生知道问题答案,也往往选择同大家一起保持沉默。问题的核心似乎不在于学生是否知道如何回答问题,而在于其他人是否回答问题。这一现象使我们想到“沉默的螺旋”这一传播学中的理论。

“沉默的螺旋”由德国大众传播学家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似乎更能解释这种种现象:为何学生回答问题前会环顾四周;为何有的班级整体显活跃,有的班级却相对沉寂;为何活跃班级的个别成员到了沉寂的班里也不再回答问题时,沉寂班级的个别成员到了活跃的班级也能主动与老师互动。为了得到更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猜想,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选择了山西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选择沉默时的原因。问卷中的问题不仅包括以前人们讨论过的因素,还加入了两项:1.在活跃的班我表现也活跃一些,在沉默的班我表现也沉默一些。2.自己如果知道问题答案,有同学回答我也答,别人不答我也不答。

笔者对收上来的29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选择这两项对其是否回答问题的有影响的同学竟然高达96%,高居各项影响因素之首。由此可知,“沉默的螺旋”在学生决定保持沉默现象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学生不期望自己在班里被孤立,故当班级里大多数成员保持沉默时,为了避免与众不同,偏离班级整体姿态,某学生个体将较少可能站起来回答问题。

既然知道这一因素如此重要,我们是否能找到打破“沉默的螺旋”的办法呢?笔者通过实验,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选两个人数相等、水平相近的班,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在没有宣布学期成绩的评定方法之前,先进行一次课堂问题回答情况记录。在一堂五十分钟的大学英语课上,教师提问了八次,实验班主动响应回答数为两次,对照班主动响应回答数为三次,差别不大。随后,教师在实验班上宣布:学期的最终成绩由期末成绩、课堂表现及口语测试成绩共同组成。课堂表现中,学生每主动正确回答一个问题,可在最终成绩上加一分,每人最高可加5分;另外,每次上课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用英文做口头报告,内容不限,满分为10分,得到9分以上的同学可免去参加期末进行的口语测试并得到口语测试的满分。而在对照班上,教师宣布学期的最终成绩同样由期末成绩、课堂表现及口语测试成绩共同组成。但课堂表现的分数由教师就学生的出勤和作业情况给出,口语测试没有免考规则,所有同学在期末必须参加。显然,加分和免考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实验班中,一个学期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何时回答问题,何时做口头报告,当然也有不要加分和免考的自由,即保持沉默的自由。

有了这样的规定之后,实验班的课堂氛围明显发生了变化。一般的课堂问题都会得到学生的主动响应,有时甚至出现了抢答的情况。一位学生在访谈中提起原来不主动回答问题,现在却抢答的原因时说:“看到大家都在说,自己也知道答案,还有奖励分数,为什么不说呢?”而课前的口头报告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每节课基本上都在学生的口头报告营造出来的氛围开始。而对照班则保持着学期初开始时的答题响应频度,老师的问题一般得到的都是沉默。

在学期末,笔者又在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课堂问题回答情况记录。同样,五十分钟的一节课上,教师再次提出八个和学期初的问题难度相当的问题。在实验班上,八个问题全部得到了学生的主动回答,其中还有两个问题被重复回答。在对照班上,八个问题有两个问题得到了学生的主动回答,其余的则是老师点名才得到回答。

笔者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双重激励法”。这种方法可以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充足的主动回答问题的理由,避免了“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把“沉默的螺旋”变成了“开口说话的螺旋”。学生越主动,课堂氛围越好,教学效果越明显,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相信这一方法能给诸多苦于课堂沉默的教师以启发,让课堂沉默早日成为过去时。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