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一个山区小县的文化强县之旅
来源:
作者:姜舒婷
发布时间:2012/4/5 16:15:44
日前,由省政府命名表彰的全省文化强县评选揭晓,古县光荣入榜,喜报传来,山城古县9万儿女欢欣鼓舞。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近年来,古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软文化”逐渐成为该县经济的“硬实力”。
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
早在2005年,古县就制定了《建设文化强县的意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随后,制定了《古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古县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该县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突破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在具体实践中,该县始终把文化发展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各项文化费用全额列入财政预算,文化事业预算经费在逐年增加。2009年,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补助列入到财政预算。2010年,全县用于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上的支出达192万元,用于图书购置的经费达到了100余万元。2011年,文化事业经费达到了23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同时,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先后融资近3亿元,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发展格局。
目前,该县高标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相如公园和悠悠碧波的十里长廊等地标性建筑为该县增添了色彩。新建成的县图书馆总面积3167平方米,硬件设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开通了“一卡通用”和“通借通还”的借阅形式,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阅读量,开馆不到一年时间,阅读人数达到两万人次。
同时,乡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也毫不逊色,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建筑面积均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藏书量均达到2000册以上。全县111个村的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建成并达到国家标准,每个村配套3.3万元的图书设备,城乡、社区体育健身场地覆盖率达90%以上。
文化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硬件上去了,怎样让它们发挥更好的作用?
近年来,古县各类文体活动此起彼伏,每年的各类文体活动不少于60余次。自2008年以来,该县连续举办了四届牡丹文化旅游节,央视知名品牌栏目“欢乐中国行”走进古县演出,连续几年举办了著名书法家赏花笔会、著名作家赏花笔会、山西师大百名学子画牡丹活动、CBA篮球精英赛、全国健美操邀请赛以及全国自行车邀请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同时,他们还组织开展了“书香型社会”创建活动,涌现出书香型家庭、机关单位、企业等100余家,学习型机关100余家。创建全民健身基地4个,并通过协调使城区各学校体育场定时向社会开放。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均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在实现农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古县积极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主动扶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从2007年开始就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村一月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目前已连续放映1万多场次,放映员的补助达到了100余万元,仅2011年放映人员的收入就达到了20余万元,设备购置费用和放映补助全部由县财政解决。县委、县政府投入五万元,为岳阳镇张才村张玉贵自办的“金玉书庄”,进行更新和完善。县政府出资两万元帮岳阳镇城关村退休教师卫乃忠创办“清香型书屋”,并帮助他出版了《我的人生我的歌》快板集。
尽管尚是龙年的早春,行走在古县,感受到的却是一股文化产业的热浪。该县坚持大企业大园区引领,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和资源类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正在以其巨大的生命力影响着这个山区小县的新一轮发展,以“牡丹文化”为龙头、以手工艺制作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变,文化产业的兴起,为古县县域经济注入了无限活力。 本报记者 靳淑琴 通讯员 刘冉玲 刘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