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报纸在近代诞生起,副刊就是报纸的一部分。民国年间的报纸,无不有副刊,且有《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晨报》的《晨报副刊》、《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和《京报》的《京报副刊》“四大副刊”之说。然而,报纸的新闻作品和副刊作品仍然泾渭分明,几乎可以各自独立存在。副刊一般刊登杂文、散文、小小说等,杂文观点犀利,散文情感丰沛,小小说纯为虚构,与新闻作品要求的真实、客观、中立、理性以及不掺杂个人好恶各个对立。
报纸发展了一百多年了,新闻与副刊的分野有如铁律,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在一张报纸中,存在“特别报道-通讯-消息-副刊”之间的鄙视链也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副刊编辑(记者)也默认了自己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先天的——副刊之副,本来就是“从属”“辅助”“次要”之义。
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最近的10年之后,事情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副刊开始日渐侵蚀着新闻的领域。这种变化,并非缘于报纸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致,更多的是形势所迫,不得不然。
上世纪末,互联网兴起,这是人类文明在信息传递上一次本质的飞跃,而当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普及后,所有人的信息接收、反馈、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今天,舆论场呈现如下特点:
一、去中心化。传统的信息传播,必然有个中心,它或是电视、广播、报纸这样的公共媒体,也或者是权威、官方、主流的机构。除此之外剩余的信息,被称为“小道消息”,在没有被上述的媒体或机构认定前,既缺乏信服力,也缺乏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到了今天,在互联网环境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对公共媒体的依赖大幅降低。而缘于网络环境下信息裂变式的传播,很多人也更愿意选择那些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平台。
二、即时反馈。传统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电视、广播、报纸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立场,报道用户(观众、听众、读者)关心或认为他们应该关心的事件,而用户并无可靠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有些意见能够被采用,通常也经过传统媒体的筛选。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发布者通过页面下的“评论”,哪怕是简单的“赞成”“反对”按钮,也能够马上得知用户的意见,且在用户的感觉里,自己的“意见”是被重视和被尊重的。
三、流量为王。传统的新闻媒体,各有立场,但是新闻规范要求立场隐藏在事实背后,事实是新闻唯一的语言。但在新兴媒体中,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它们追求的只有流量,而去中心化导致了舆论场的嘈杂,只有那些观点明确甚至是偏激的声音才能吸引到关注,获得流量。所以,那些在新媒体中所谓的“爆款文章”“十万加”通常都情绪激烈立论极端,“语不惊人死不休”,遭到很多人诟病,但不得不说,这是另一种生存之道。
新兴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实际并不是人们惯常认为的新媒体快捷和方便,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的变化再深刻,也只是外在形式的不同,利用互联网平台,传统媒体也能很快完成转型,唯有最后一点,传统媒体从业者会发现,这与自己所受到的新闻规范训练背道而驰,甚至与自己的职业道德相悖。传统媒体靠高质量的作品塑造自身,扩大影响,有时候也会为更好服务读者锻炼写作的技巧,但没有人会单单为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噱头和诱导读者。
只是,严肃正经的报道无法和哗众取宠的“爆款”比较读者数量。这让一些传统媒体人赶到困惑和烦恼,也会让另外一些传统媒体人反思,并努力在“严肃正经”和“哗众取宠”中求得平衡。
一定程度上,新闻副刊化正是策略之一。
新闻的核心是事件,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和影响意义是新闻一定要交代清楚的;副刊的核心是人,人类的喜怒哀乐、欲望需求和思想精神是副刊要重点描摹的。我们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桥梁——没有无人物的事件,也不会有无事件的人物。
所以,为了与新媒体那些“爆款文章”去竞争,报纸,特别是都市类这种必然亲近读者的报纸,有意无意都在进行新闻理念的调整,并改革新闻写作的方式。他们固然不放弃报道事件,但是更注重事件中的人,而又不同于传统报纸中典型人物的报道模式,实际上是尽力要找出所报道人物和大多数读者的情感共通之处,引起共鸣和共情,同时,也不再隐藏观点和立场,在主流价值观下,还是要去解读事件,争取让读者能从新的角度去了解事件,让读者能从更深或更高的层面去理解事件——让自己成为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是心照不宣的目标。而在形式上,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新闻作品,特写、通讯、侧记、花絮乃至与评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一些新的体裁如评述不断被创造。而在这之前,这是副刊的特色。笔者个人非常喜欢的杭州的《都市快报》,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它并没有副刊版面的设置,因为它将它的整体新闻产品,都做了副刊化的包装,自然没有必要另行特意设置。
与新闻副刊化相呼应的,是副刊新闻化。风花雪月,不食人间烟火,是人们对于副刊作品的固有印象。而在新闻副刊化的背景下,副刊开始关注严格意义上的当下的社会现实,要对新闻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并完成副刊化的制作,传统副刊所刊登的杂文、散文、小小说等,虽然依旧保留,但是已经成为现代报纸副刊的一部分,大量的版面会留给副刊化的新闻报道。
新闻副刊化和副刊新闻化,在重点关注“人”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并彼此学习,互相融合。笔者认为,这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影响同样深远。(作者单位:山西晚报社)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