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文

浅谈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卢奕如 发布时间:2019/11/12 15:19:33

  人物通讯是新闻记者的“重头戏”,它通过记述特定人物的思想和事迹,宣扬人物的美好品质和感人故事,形成一种氛围、一种舆论导向。记者笔下的人物,一定是血肉丰满、生动传神、多维立体的。记者从确定采访目标,到了解人物事迹、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都应该擦亮双眼、用心感悟、真情记述。那么,如何发掘人物、塑造形象、传递真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敏锐观察 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


  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无论他多么平凡。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与精神。显然,人物通讯的采写,要求我们善于发现有“新闻点”的人物,敏锐地寻找到采写目标,进一步挖掘人物身上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深入基层,感知生活、了解群众,及时发现那些感人的、激励人心的、典型的人物和故事。

  确定了采访目标后,不仅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更要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记者经常会采访到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熟悉他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更要走近他的内心,揭示出他更本真、更内在的一些精神。比如,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爱情、家庭等,这样人物形象才鲜活,才真实感人。

  今年是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脱贫摘帽决战决胜之年,4月23日,我采访了五台县化桥村第一书记郭峰。在与郭峰和村民的交谈中,我发现郭峰业务能力极强,口碑特别好,村里人有什么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找他帮忙,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敬业、负责的工作者形象。然而,我总觉得题材单一、内容缺少新意。

  于是,我深入挖掘,进一步向郭峰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当提及到家里的两个孩子时,这个高大的男人居然红了眼眶。原来,他与妻子双双驻守农村,大女儿刚步入小学,小女儿刚满一岁就被寄养在亲戚家。于是,我从两个方面着笔,既表现出郭峰对扶贫事业的担当,又表达出他对孩子的愧疚,皆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通过深入挖掘,我刻画出了一位真实、平凡而又伟大的扶贫工作者形象以及父亲的形象。

  基于此,人物通讯一定要深入勘探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入挖掘才能从人物的话语和故事中提炼出人物的思想境界,进而呈现出人物的精神内核,使人物拥有生命和灵魂,从而让新闻稿件汇聚出感动的力量。


  见微知著 打磨细节描写的火花


  细节,是人物通讯的灵魂。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为了让行文真实细腻,可以从细节入手,寻找突破口。采访时,人物的衣着打扮、情态、言语等细节,都需要记者用心去捕捉。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让受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可见,人物通讯的写作,细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不经意间的一些小动作展示出来。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要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细节变化,要善于通过人物的细节表现,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记者在采访人物时,只顾着录音和写笔记,却忽视了对采访对象神情的观察。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内容,神情、语调、声音不同,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基于此,我们要善于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中,体会人物的心境,尽量做到感同身受,从而更生动地还原人物本身以及他的感人故事。

  我今年去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胡峪乡马圈沟采访过一位蝎子养殖户,他叫郭建中。去之前,我了解到,蝎子的利润呈几何倍增长,我潜意识里认为我采访的是一位富有的、安逸的农民。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很多细节,至今都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让我对这个人物心生敬意。

  采访当天,我走进35摄氏度多的室内大棚,一股热浪袭来,呼吸不畅,养蝎人郭建中正在一座座宝塔形状的蝎巢旁,汗流浃背地挑选蝎子宝宝。他不善言谈,十分专注,我便在一旁仔细观察,我发现,郭建中的大拇指有些红肿,便询问缘由。原来,挑选蝎子时,如果不小心被蛰伤,会引起局部红肿以及8个小时的神经痛。顿时,我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蝎子养殖户郭建中的形象,也不再是简单的“蝎子暴发户”,而是一位踏实肯干、勤劳勇敢而又执着的创业者。

  毋庸置疑,新闻细节在人物通讯中能起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作用。人物通讯的内容可能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往往以细节数量取胜。细节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增加画面感、可读性、真实感、感染力。


  理性客观 还原人物本真之美


  新闻通讯,是对客观真实的反映,人物通讯,更是要公正客观,如实记述。采写时,不能因人物的贫富、地位的高低而带着预设的眼光去看待人物,更不能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而应将重点放在还原人物本身上,展示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客观的审视人物的性格和事迹。要知道,失去了本真,就失去了新闻的灵魂。

  我们在采访人物时,不仅会遇到清洁工、医护人员、民警等基层工作者,还会遇见各行各业的高层领导。那么,我们首先要去掉有色眼镜,客观地去看待他们从事的工作与事迹。不能因为采访人物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就过于夸大事实,也不能因为采访人物是普通的一线工作者,就轻描淡写,不去揭示人物的闪光点。

  从业六年多来,令我难忘的人物有很多,其中一位是山西省太原市画家孟繁华,她是高丽画的传承者。孟繁华潜心钻研高丽画二十余年,孜孜以求,笔辍不耕。通过长达四个小时的采访,我了解到,孟繁华进行过专业系统的绘画学习,去全国乃至全球游学、深造,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我当晚就兴致勃勃地在稿件中写道:“孟繁华是太原高丽画第一人。”但当我把稿件给孟繁华老师看时,她谦虚地说:“我只是众多艺术追求者中最普通的一名,这个称号言过其实了。”

  经过反复琢磨,我去掉了“孟繁华是太原高丽画第一人”的说法。虽然这个称号,孟繁华老师当之无愧,但这个说法确实没有专业机构的鉴定,不够公正客观,也融入了我太多的主观色彩。

  人物通讯只有客观真实地去记述,方能流露真情。在采访中,记者要谨记自己的立场,不夸大、不忽视每一个事实。即使是采写优秀的先进人物,也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实实在在、接地气儿的亮点,不可任意拔高。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平易近人、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这样的人物形象,才能激发读者去学习他们身上积极乐观、甘于奉献、苦心钻研等品质和精神。

  总而言之,要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用丰富的内心去感悟,用真挚的文字去记述,揭示人物的崇高境界,传递人物的美好言行、美好心灵、美好精神,引起读者共鸣,教化人心。这不仅是人物通讯的采写要求,更是一名记者的担当与责任。 (卢奕如 作者单位:山西新闻网)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