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是写活新闻的根本,让人物在新闻中“活”起来,必须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它不仅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可信性,而且能更好地表现主题。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用记者独特、敏锐的眼光,真实、细腻地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让人物形象更鲜活、更生动、更饱满。
第一,细节描写要展示人物思想境界。我想从我采写夏成方的经历,谈一谈新闻采写中的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境界中的作用。
稿件从见到夏成方的第一眼,看到夏成方的穿衣打扮说起,一件白色大汗衫,一条洗得发白的裤子高高挽起了裤腿,布鞋,赤脚,完全一副村民模样。简简单单几句外貎描写,一下子把夏成方一个扶贫干部接地气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接下来通过他与两位村民的对话描写,反映出了他与村民之间的浓浓深情。
“程孝则,出来遛弯儿?身体不好,你走路慢一点,头发又长了,哪天晚上你有空了过来再给你理理吧。”
“这是马齿苋用水焯一焯,蘸点蒜调和可以吃,有助于降血压。”村民李忠英笑着说,若不是夏成方告诉她,她都不知道这种菜还可以吃,平时都喂鸡了,可惜了。
谈话内容简单、平淡,甚至有些啰嗦,但就是这样的家常话,从侧面反映出村民早已把夏成方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外貌加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一个与村民无话不谈、相亲相爱的扶贫干部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观察,撷取了最有说服力的细节,这些细节故事的运用,生动地体现了夏成方作为一名扶贫干部的俭朴生活,深刻地表达了夏成方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事实证明,越是朴实的细节,越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细节,越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二,细节描写要突出表现作品主题。说到优秀的人物通讯,不得不提到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两篇,都是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人物通讯。在焦裕禄这篇稿件中,我想许多人都记住了那个在椅子上被顶出一个大窟窿的细节吧,就是这个细节,衬托出了焦裕禄带病坚持工作,一心为民,与病魔做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和高贵品格。
在孔繁森这篇稿件中,作者写到了孔繁森在一次救灾抢险中,尽管自己已经被冻得手脚失去了知觉,但当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风雪中哀嚎的小羊羔,自己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时,他“猛地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老阿妈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那还带着体温的毛衣,嘴唇颤抖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这一细节,令人动容、感人肺腑,把孔繁森视老百姓为亲人,奉献到一无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的高尚品格生动地展现出来,令读者也肃然起敬。
一叶知秋,好的细节描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作品主题,让笔下的人物沾有泥土的气息,更具生命力。
第三,细节描写要集中体现人物的特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有各的特点,新闻作品中的人物也一定要避免千人一面的宣传模式。一定要通过恰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具有自己的特点,使先进人物的事迹更加真实可信。
比如一位记者在采访大国工匠周健民时,发现他的双手因常年在机器上摩擦,指纹都磨没了,这一细节符合周健民的工种特点;大国工匠、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韩丽萍,在别人眼里,她是大师,是工匠,她是山西产业工人的骄傲,但是,在记者的眼中,她同时也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女人,她也有委屈,也会失落,也会面对家人的时候愧疚,面对困难的时候,也会有女人独有的巧劲克服,这才是一个丰满的人,一个生活化的人,而不是被神化了的先进形象。
那么,如何在采访中才能捕捉到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呢?
一要善于观察,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采访夏成方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夏成方的爱人似乎那天心情很不好,一问才知道,夏成方女儿出国好几天了,爱人催他给女儿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结果夏成方忙于工作,把这件事情忘了。记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细节,把一个一心系在老百姓身上的扶贫干部的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
二是一定要深入一线。只有深入到新闻人物工作的一线,才能全身心去观察、体验,才能更可能全面细致地了解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在采写“他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世界奇迹”这篇稿件中,记者登上了采访对象、我国重载列车第一人、我省第一批动车司机郝鹏程开的动车,在驾驶室里亲身体验,才写出了郝鹏程在出发前的细致检查,手笔口呼一丝不苟,才写出了郝鹏程停车时的毫分不差,也正是这些细节,将一个有高强技艺、有强烈责任心、立足岗位作贡献的动车司机生动地呈现在笔端。
三要有新闻敏感。要在采访中具有捕捉典型细节的强烈愿望。在采写“两代一建人 半世纪的缘”这篇稿件时,我本来不是奔着这个选题去的,可采访过程中发现,采访对象父子两代都是太原一建的职工,对太原一建有着深厚的感情,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细节后,我迅速调整采访方案,通过父子俩经历的发展时代不同,劳动竞赛不同、工会干部维权方向不同,经历改革的阵痛时,父子俩都表现出对企业的信心,以及企业在改革开放后,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各个方面写出了时代发展,让工人阶级共享发展成果的故事。这篇稿子也获得了当年山西新闻一等奖。
所以说,要写“活”一个新闻人物不容易,要写好一个一个新闻细节也不容易,需要记者把脚扎根在基层,用心去感知世界、感悟人生,才能让新闻人物在笔下“活”起来。(作者单位:山西工人报社)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