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文

新闻语言中存在的四种通病及防治措施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李亚炜 发布时间:2019/11/12 15:24:24

新闻媒体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这一定义决定了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告诫记者用语要“准确、准确、准确”;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不过,新闻语言的准确具体,不能像自然科学和公文那样死板干巴。新闻语言的生动形象,也不能像文学语言那样夸张和朦胧,而是通过现场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口语、俗语、俚语、谚语等生活化、人情味的群众语言叙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目前,我们的新闻语言中存在很多通病:形容词、代词偏多、用词不准确、滥用成语等问题,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改正。


一、形容词偏多问题。例如,我们在新闻报道的导语里经常会看到、听到类似“有利地促进了……”的表述,其中,“有利地”是可以删除掉的,体现“促进了……”就可以准确表达。例如,“隆重地举行了……”的这句表述中,“隆重”可以删掉,不要乱隆重,有的事件本身也并不隆重,如某地修建了一个五星级厕所,市分管领导去剪彩,用了“隆重地剪彩仪式”,这个表述没有必要。还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的这句表述中,“可喜的”可以删除掉。还有“正式……”的表述中,“正式”是对应“非正式”的,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虽然很官方,但之前没有“非正式”的事情发生,就没有必要使用“正式”来表述。


二、描述不准确问题。新闻报道是最讲准确的,而用词不准确就会造成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在写先进报道时,很多新闻中经常写这么一句话“每当人们提起他,都要竖起大拇指”。汉语前后两级形成一个对应关系的时候,叫虚对虚,实对实,有数对有数,无数对无数。而“每当人们提起他”这句话是个泛指,是个“虚”的表达,“竖大拇指”是个实体动作,这就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就不能提“他”,一提起你就得竖大拇指,实际中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改用“每当人们提起他,都打心眼里佩服”来表达,这就不会有虚实对应的问题。“打心眼里佩服”这个表述也是虚的,虚对虚,实对实,有数对有数,无数对无数。另外,领导人在基层考察时,我们的新闻报道里经常会看到、听到这么一句“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有这种事吗?想象一下,领导人上卫生间时,旁边有人夹道鼓掌;领导人中午用餐时,一群服务员在旁边围着他鼓掌,这是不可能的。


三、用词不准确问题。我们的汉语词汇有三种感情色彩,描述好事的词语叫褒义词,讲坏事的词语称作贬义词,还有一种不好不坏的中性词。比如表示结果的词有三个,讲好事的叫成果,讲坏事的叫后果,不分好坏的中间词叫结果。这三个词感情色彩分明,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不能用错。比如说,“改革开放以来,某行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如果说成,“取得了显著的后果”,这句话就从褒义转变成了贬义。还有“成功”这个词它是讲好事的,我们的灾害报道中乱用“成功”就会出现导向问题。例如,“某段高速公路突发交通事故,救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会使人听着很别扭,救援是个很痛苦的事,不能说是“取得成果”。例如,一场自然灾害过后,政府部门要全力开展善后工作,某报道却说,“有关方面表示一定做好善后工作,让遇难家属表示满意”,“满意”这个词用到这里就有感情色彩问题。对遇难者家属而言,他的亲人因灾害过世了,他怎么能满意,无论政府部门给他多少钱的赔偿,对于他来说,都不会满意。如果说成,“有关方面表示一定做好善后工作,让遇难者家属给予理解和谅解”,这时感情色彩的表述就对了。还有些火灾救火的报道中,我们总会发现有“领导高度重视,现场亲自指挥……”的句子,已经发成严重火灾,怎么还能报道说他高度重视呢,如果平常真的重视消防,防火于未然,就不会着火。此外,还有一个字会被人们经常用到,就是“该”字,经常在名称上加一个“该”字,该厂、该店、该同志。这个“该”在感情色彩上有冷漠、冷淡的意思,当你赞许这个单位这个人的时候,就不能用“该”字,而是用具体的名字,或者“这”字,这位、这个、这户,不要乱用“该”。


四、滥用成语、典故的问题。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成语用错的现象。最典型的是“万人空巷”的使用,这个成语指的是人们到广阔的地方看热闹,不是从街道跑回家里看电视、看演出。还有,是“明日黄花”,不是“昨日黄花”。此外,“梅开二度”,这个词指的是女人再嫁,不是踢足球时一个人连续进了俩球,或者先后获得了两个奖项,受到两次表彰等。


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新闻传播事业的现代化,必定会对新闻语言的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的新闻写作中,都要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来吸引和影响受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简洁、准确,少用高度概括的抽象语言,少用模糊语言,说短话、写短句,尽量简洁直叙,避免曲折迂回,使受众很容易能够理解新闻所要表达的新闻内容。同时,力求通俗易懂,少用生僻的术语,也要注意时代和地区差异,慎用方言,行文朴实无华,朴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原貌,在程度、分寸上把握得当,不夸大,亦不缩小。(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