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时代,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所处外部条件的总和,是一项涉及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持续加力打造以“三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六最(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为目标的营商环境,是实现山西政治生态由乱转治和经济发展由疲转兴的重要表征,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创造市场竞争新优势的基础。从近日发布的山西省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呈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但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破解制约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三大问题,推进“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山西围绕“放管服效”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一定成绩。然而,对标周边省份尤其是先进地区,山西营商环境差距大、堵点多、效率低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更重要的是,政策大多针对普遍性问题,对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新官不理旧账等情况,存在“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情还是不好办”的现象。因此,山西必须下更大气力破除营商环境中的“顽疾”,精准、精细、精心改善营商环境。
一是创新营商环境制度供给,着重解决“顶层设计”问题,体现山西高度
营商环境归根结底是制度环境。奋进新时代,要突出有效制度供给,充分释放基于营商环境改革的新制度红利,加快印发山西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9-2021),以“三化六最”为工作目标,以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标准,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找准差距、补齐短板,着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首先要用制度性的改革创新推进“山西服务”“山西标准”“山西诚信”的建设,优化制度供给,把新要素引入原有的制度、政策和工作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营造“政府有作为+市场有效率+社会有活力”的良好氛围。
二是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着重解决“协调推进”问题,体现山西速度
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继续简化审批流程,在“照后减证”上下大气力,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痛点,加快推行并联审批、多图联审等,研发投资项目报建系统,缩短评估耗时。继续下放审批权力,坚持以企业、群众和下级政府需求为导向,提速下放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高、审批量大、实用性和需求性强的项目,提高审批服务质量。
做强环境监管的“除法”。加强市场监管、金融监管、信用监管,推动人力监管向人力和技术协同监管转变,最终实现跨界监管融合。创新第三方监管模式,线上依托美团点评“天眼”等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及时发现、推送预警,线下探索建立特邀监督员制度,专线直达、高效核查,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果断亮剑。
做优政府服务的“加法”。激发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担当作为,需要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和诚信化。法治化,探索制定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细则等,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依法办事;标准化,一方面探索企业“一照多址”“一证多址”跨区试点,简并工商注册流程;另一方面在涉税事项审批“最后一公里”下功夫,大幅压缩办理时间,使服务过程规范化、透明化、集约化;信息化,对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一网通办”、异地可办等“互联网+”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诚信化,深入开展政府失信专项整治行动,将“新官必须理旧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法条,完善离任审计制度,实行重大决策终身问责,将“理旧账”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与“位子”“帽子”挂钩。
做实市场活力的“乘法”。加快实施新外商投资法,研究建立新一轮外商投资促进和便利化政策体系,激发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速构建高端人才引进“秒批”业务系统,打通人社、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渠道,推进全流程网上办理、系统自动实时审批,实现零到场、零纸质材料、零排队、零跑动。
三是深入开展营商环境评估,着重解决“跟踪问效”问题,体现山西力度
探索建立全领域、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及信息反馈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域营商环境评价,在此基础上思考完善山西省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对标世界银行衡量营商难易程度指标,结合山西实际,适度增加特色实用指标,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上更注重企业和群众体验。建立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机制,发布山西营商环境白皮书,建立营商环境排行榜。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再出发起点上,山西要更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加力打造“三化六最”营商环境新高地。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