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由于受国际贸易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贸压力加大,加上企业生产能力长期严重过剩,工业制成品也面临着严重过剩,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要想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增长,必须释放新的消费和投资潜力。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在城镇安家落户,其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改变,提升了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升级,改变了其消费结构,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扩张。
一、城镇化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环境,释放了巨大的消费需求
城镇化使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当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后,其生存的空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新的消费环境下,人们的消费欲望更加强烈,会比在农村生活产生更多的消费支出。一方面他们在农村依靠自给自足供给消费品的消费模式不复存在,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依靠市场来提供,这将会增加他们各层次的需求和消费支出;另一方面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大型购物商场及电商购物平台等也逐渐增加,产生规模经济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消费渠道,而且降低了居民的市场交易成本,居民的消费潜力会逐渐被挖掘出来;再次,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通信环境,会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居民消费也更为方便。居民的消费欲望增加,消费预期良好,潜在购买力会逐渐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逐渐优化升级。
此外,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除了增加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也会增加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基础设施等。城市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就要增加城镇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要增加城镇间的各种交通、通讯、管线等设施建设。从而促使社会资本在住房、道路、医院等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巨大的投资需求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能源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发展,投资的增加又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二、城镇化改变了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城镇化是指农民基于稳定的就业而进城定居和落户的过程。城镇化会把农民的长期消费偏好从农村转向城市,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消费结构。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居民的消费行为会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当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以后,原有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对新市民具有“示范效应”,新市民会模仿原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进行消费。随着基本消费得到满足之后,他们会在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高端服务等方面不断地向老市民看齐,引致消费结构发生升级,扩大了消费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信息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会被不断激发出来。消费决定着生产,在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
三、城镇化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在城镇化的产业集聚作用下,他们拥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渠道,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的主要产业形态是工业和服务业,当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后,更多地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般要高于农业,所以从事这些产业的收入要高于传统农业的收入,而且工资收入也较稳定。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居民的消费水平及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其现期绝对收入水平,消费会随着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由于他们能获得较高且较稳定的绝对收入,因此,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入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政府会增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居民的永久收入。根据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居民的消费水平及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永久收入,随着永久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居民现实购买力的提高,较高的现实购买力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使居民在规模上扩大消费数量,在结构上提升消费质量,增加享受类消费资料及发展类消费资料的消费,从而带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结束语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所在,城镇化能够有效释放消费潜力并引致相关的投资需求,在扩大内需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良好机遇。未来的城镇化将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会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人口在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很大的不一致。2018年底,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6%。两者相差16.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目前还有2亿多农村居民已经由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却没有实现身份的转换,成为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这一部分人在养老、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得到较大保障后,终将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这将会极大地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而在这一过程中,保障房、养老、教育和医疗等方面都将得到巨大的投资,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因此,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服务,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将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手段。(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