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文

媒体改文风要用心动情提“四力”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崔燕 发布时间:2019/11/26 10:25:47

文风无小事。一篇值得看的文章“真”字不能丢。最好听的话,是真话;最好看的新闻,是真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部分媒体的行文中层出不穷,特别是虚假浮夸之词稍不注意就会冒出来,侵蚀新闻真实的肌体。这类问题在新闻中产生的危害很大,应该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


一、一“言”问“鼎”,说话说满。报道一件事或表扬某一个人,把话说过头、说满了,使读者看后不舒服。例如:某报通讯员采写了一篇人物通讯,开头就是:“提起刘炎亮,社区的干部群众有口皆碑。炎亮是个好小伙子,有他每天给大家送报纸,我们放心。”社区百姓从报纸上看到这条新闻,议论纷纷:此人我们还不认识,怎么就有口皆碑,这不是胡乱写吗?再者也经不起文字推敲,不可能全社区口径一致都说同样一句话。这个例子说明,搞新闻报道还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好,是什么事就说什么事,是什么话就说什么话,不必有过甚之言,否则读者就不买账。类似言辞常见诸报端,有时防不胜防。例如:搞了一次活动,就说成“取得显著效果”;办了一次书画展,就“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说某一产品好就是“得到广大用户好评”,“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某人出了一本书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诸如此类千篇一律的溢美之词,读者看了能不反感吗?


二、以偏概全,夸大其事。譬如:近几年医务工作者收取红包、误诊伤人、见死不救等现象在某些媒体频频曝光,有的媒体在一些批评文章中甚至把医务工作者称为“黑衣天使”和“白衣狼”,使医务工作者形象变得丑陋。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把医务工作者放到了生死考验的面前,他们以舍己为人、敬业负责的精神赢得了“最可爱的人”的赞誉。媒体对医务人员评价的180度大转弯,不能不使人产生联想:是医务人员在一个早晨变好了,还是有些媒体原来的评价有失公允?作为媒体人,我们深知其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体现舆论监督的批评性报道对于改进工作作风、教育人民群众中有着其他工作所无法取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不能掌握平衡和适度原则,极易导致新闻事件出现个别真实而整体偏差的情况。


三、好词用尽,好话说尽。这也是报道中常犯的毛病。某记者走进太行革命老区后,把所见所闻写成一篇巡礼,起笔就是“群山峻拔,层峦叠嶂,山清水秀”,实际上作者只是捡了几句描写山区的常用词,却没有写出太行革命老区的独有特点。还有的作者一写到农村,就是“田野上庄稼碧波荡漾”,一写到工厂就是“机器轰鸣马达响……有一篇报道,采写了一位婴童因车祸受伤,各方配合积极施救的事,末尾一句是其父母说“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一位新闻权威人士看后评价,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感人,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上这样的议论式“说教”,是新闻写作的败笔。


告别浮夸、真实准确,用心打造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没有套话、没有口号,做老百姓爱看的新闻,是每个记者应该长期追求的新闻文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相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相关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改进新闻报道方式,以实际行动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改进新闻报道形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流作用。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好新闻要靠好的文风,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了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的脚力,文章才能接地气;有了看透表象、洞察本质的眼力,作品才能更深刻;有了正确分析、科学判断的脑力,观点才能有见识;有了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笔力,文字才能冒热气。如果缺乏“四力”,就难以产生打动人心、影响时代的作品。换言之,媒体改文风要用心动情提“四力”。


用心提“四力”,改文风才会自觉。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强调“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就是因为,从总体上看,文风的背后是作风。体现在新闻舆论工作上,改文风与转作风息息相关。一位资深记者曾说过:作风不是“风”,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养成,一种素质。可见,媒体“改文风”不只是“改文字”,需要改进作风。改进作风的方向就是把心沉下去,用心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心去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亲近群众,才会自觉地迈开脚步、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在基层中挖掘到丰富的新闻素材,用真实的感情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动情提“四力”,改文风才会踏实。纵观“新春走基层”和深入“走转改”活动,品味那些受到表彰的媒体人的感言,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改文风动真情。因为动真情,他们才愿意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自觉地把镜头对准基层,让百姓成为主角,用实景、原声、真情,记录他们的生活变化,感受他们的人生忧喜,反映他们的梦想追求。实践证明,一篇好新闻、一个好栏目编辑不是只靠漂亮的文字和技巧的处理,而应该体现记者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只有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动情地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推出更多“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


改文风不光是技法问题,更是思想意识、观念作风问题。只有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把镜头、笔头、话筒对准基层,聚焦火热实践,把普通群众作为报道的主角,用心触摸百姓冷暖,用情书写万家喜乐,才能提升“四力”,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单位:长治日报社)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