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行交口县支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创新金融扶贫新思维,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全力推进特色扶贫新方式,通过“金融+8”、“一保通”、“十户一体”等模式,实现了金融扶贫工作的精准化、模式化和规模化,有效带动了99%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有力促进了全县的脱贫“摘帽”,到2020年一季度,基本实现了全县2.2万人的全面脱贫。在全力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同时,深刻聚焦扶贫领域的潜在金融风险,一方面找准贫困 “疾症”,靶向金融“治疗”,防范返贫“漏洞”,补齐扶贫“短板”,另一方面,围绕在“发展中避风险”、“保障中防风险”、“法治中化风险”的三大思维,主动发力,积极工作,防范和抵御了金融扶贫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创造了“产业无倒闭”、“贷款无风险”、“农户无失信”的“三无”成果,保证了2020年全县金融扶贫工作的完美收官。
一、坚持用发展的思维防范化解金融扶贫风险
金融扶贫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工作必须置于扶贫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才能实现。人行交口支行从这一科学的辩证思维出发,坚决摈弃“无为便无错”、“不作就不会死”的错误观点,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以干事担当为人民的精神,克服客观条件不足和疫情影响,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扶贫“领头羊”作用,建立健全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扶贫工作模式,推动扶贫产业发展,从根本上激发了扶贫工作的巨大潜能,为防御金融风险做出了努力。
建立工作机制 密织制度“篱笆” 人行交口县支行在交口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金融扶贫风险防范化解领导组,建立了金融系统防化风险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县政府相关机构、人民银行、银监办、金融机构的工作职责。县人行统筹协调指导全县金融扶贫风险的预防和化解工作,组织金融机构各项防化风险的会议,督查相关政策措施落实,研究协调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困难。
创新扶贫模式 为扶贫产业“壮筋骨” 交口县有贫困人口2.2万人,占全县人口18.3%。金融扶贫任务艰巨,金融潜在风险压力大。交口支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致贫原因,寻找出脱贫方法,规划扶贫与防化风险协调发展的金融扶贫之路。在“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金融发力、贫困户受益”工作思路下,以贫困户实际需求发展产业链,有针对性设计了“金融+8”扶贫工作模式。如通过“金融+劳动就业”模式,变资金为岗位,通过“金融+龙头产业”模式,变资金为产业,通过“金融+订单农业”模式,变资金为市场等等。截止2020年一季度,投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9326万元,带动贫困户5322户13099人,分别占全县总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57.8% 和52.7%。旺庄模式带动贫困户631户,户均年收入达到25000元;“金融+龙头产业”的助推扶贫模式,由人行为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再贷款,金融机构给龙头企业或贫困户发放贷款达22笔3090万元;“金融+订单农业”投入扶贫再贷款2000万元,同1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粮食收购合同;金融+医疗险”模式为全县所有贫困人员缴纳580万元的贫困户慢性病医药费用保费。
打造十户一体 增强农户“免疫力” 人行交口县支行在扶贫调研中发现,由于个体贫困户资金、技术、劳力等力量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直接导致扶贫工作的迅速切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2019年初支行提出了“十户一体”金融扶贫办法,具体做法是,在农户自愿、发展愿望相同、技能相近、居住相邻原则十,将农户以十户左右作为一个单元组合成一个发展主体,把所有的资金、土地、技术、劳动等资源入股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发展主体向银行申请贷款。经过一年多发展,这种方式的优势迅速显示出来。在“十户一体”下, 田家洼村推行了“庭院经济”模式,所在村从村集体经济“破零”收入中拿出5万元为“联体”户提供了启动资金,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起散养鸡、养兔、牛羊猪圈养等自主产业,目前已有185户农户参与。尚家沟村结合“十户一体”推出了“党支部+合作社+联体农户”经营模式,以100万棒食用菌种植基地为载体,为“联体”农户提供种植。目前,已有12个“联体”户参与,预计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10万元以上。同时,村委主任投资60余万元带领20户农户,发展60余亩500吨茯苓种植,预计可实现年收益40余万元。
科学调节贷款收放周期 有效避免“错期”风险 银行贷款的年度“硬性”周期和农业生产“变化”周期不同步、不协调的矛盾也是形成贷款逾期和导致金融扶贫风险的一个因素。人行交口县支行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和现金回笼周期、还款来源等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避免出现短贷长用、期限错配、人为缩短或延长期限等问题,防止因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而增加农户和企业资金压力的情况。同时,对蘑菇种植、生猪养殖等农户、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的,按照实际情况,合理评估贷款风险,努力做好续贷业务,减轻企业财务支出压力,确保不出现因压回信贷资金致使企业出现关停、倒闭情况。此外,还积极主动与贷款到期企业及农户联系,提前准备续贷手续,缩短存量客户续贷时间,有效降低农民续贷成本,确保了扶贫贷款的安全性、实用性、可持续性。
二、坚持用保险的思维防范化解金融扶贫风险
推出“一保通”保险办法 为贫困户抗风险设置“护身符” 农户“因病返贫”、农业“靠天吃饭”是金融扶贫风险的集聚点,人行交口县支行以问题为导向,反复论证,力补“短板”,通过整合县内保险资源办法,创建了交口县脱(返)贫保1+N综合保险的“一保通”保险扶贫新模式。这一模式在巩固传统“三农保险”13项险种的基础上,科学增设6个险种。推出脱(返)贫险、香菇、生猪、肉牛3项产业保险、“五位一体”小额信贷保证风险分担保险他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补充医疗保险,新增地方性病种75种,到2020年一季度,农民住院报销比例达95%。与此同时,在保险服务上实行了“一单通保”,采取了“险种捆绑,风险共担”办法,增强了保险风险分散能力,这种“一站式”扶贫服务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在山西省得到了推广。
采取“一事一议一策”措施 为精准及时防化风险“开药方” 金融扶贫风险种类众多、情况复杂、各不相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思维方向、方式方法、具体措施也要做到“对症下药、手到病除”。在人行交口县支行主导和努力下,近年来,建立健全了交口县金融扶贫风险预警、分担、处置工作机制。“一事一议一策”的推出就是风险防化的重要措施。在风险预警下,收县扶贫办、乡镇、财政、人民银行、金融办、承贷银行等部门对其及时研判、定期会商、共同监测、科学评估、持续监控,做到一事一议并且选择最佳处置策略,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运行和扶贫工作的正常运行。
启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为承贷机构吃“定心丸” 目前,死亡户贷款沉淀是扶贫金融风险的最直接表现,人行交口县支行将这一现象做为重点防范部分。在积极促进地方政府方面,多请示、勤汇报,得到了交口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19年,县政府出资建立了风险补偿基金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人行及承贷部门准确摸清底数并及时汇报,与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对接,做好风险补偿基金使用的一系列服务工作,保证了该项基金的正确、准确、合理使用,保障银行权益。如石口信用社1户5万元以入股分红方式注入亿象集团,回龙信用社1户5万元用于养羊,两户借款人均已死亡。回龙信用社以还旧贷新办法收回死亡户5万元,新贷款2万元给贷款死亡人妻子;石口社死亡户由于两孩子尚未成人,家族贫困无力偿还,5万元贷款形成逾期。通过风险补偿机制,上述死亡户贷款及时基金补偿,最大限度保护了银行权益,化解了金融扶贫风险。截止到今年一季度,交口县共处置死亡户8户,贷款金额40万元。
三、坚持用法治的思维防范化解金融扶贫风险
金融扶贫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要依靠法治的强力保障。人行交口县支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紧紧依靠地方行政司法部门,通过金融法律宣传和信用环境建设等手段,切实强化了金融扶贫风险防范和处置的法治保障作用。
利用线上线下管道 强化金融法律宣传 为了使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扶贫企业了解和掌握国家金融扶贫的相关法律、政策,人行交口县支行利用综合金融服务站点、现金服务示范区服务窗口、国债承销网点、反假人民币宣传现场等,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有奖知识问答、开展微信群发布法律知识、展开多媒体互动等方式,一方面宣传防金融诈骗、反洗钱、征信管理、支付结算、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重点对国家扶贫政策、银行贷款保护、个人征信与信用建设要求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宣传过程中,注重突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对扶贫企业和小额贷款贫困户,重点加强扶贫政策、贷款合同法律、征集法律等宣传;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有效利用自媒体不定期转发金融案例、法律讲堂等,生动直观地让金融法制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宣传金融风险防化政策和要求,表彰守信先进,鞭策失信后进,人行交口县支行组织建立了以贫困户为中心的朋友圈, 政府、银行、帮扶人、村两委、扶贫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员积极参与入圈,在线上及时倾听贫困户需求和意见,重点掌握扶贫户及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帮助贫困户和扶贫企业,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强化清收催收力度 维护承贷机构合法权益 作为县扶贫“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承担着40%小额扶贫贷款和60%以上的扶贫产业贷款重任,保证存量资产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发展是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关键。人行交口县支行从金融扶贫工作的一开始,便将贷款风险防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定期召集由政府相关部门、人行、其他金融机构参加的金融经济形势分析会、贷款清收联席会议等,主动帮助承贷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依法清收催收逾期贷款。2019年10月交口县信用社从“清收陈旧贷款,增强扶贫实力”方面入手,对公职欠贷人员进行集中清收拖欠农村信用社逾期贷款专项行动。在人行主导、政府支持下,有针对性的采取行政、司法、组织等有效措施进行了集中清收。到年底向各单位下发清收督办函55份,涉及128户,174笔,共计本金3741.05万元,利息4915.75万元,其中清收公职人员贷款55笔,本金62.57万元,利息0.58万元。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是扶贫贷款安全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人行交口支行从金融扶贫工作的战略高度,多角度全方位狠抓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用建设构建风险防火墙。一是制定信用建设规划。在取得县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对农村信用环境和贫困状况进行认真评估,制订了《交口县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规划》和《交口县农村扶贫工作规划》,针对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和扶贫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做出了分层次的目标与措施。二是加强信用建设的领导。成立了交口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组,形成县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各金融机构主动参与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信用建设数据库。在人行主导下,建立了交口县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具体由县政府职能部门扶贫办对全县农村贫困户进行严格审录管理,为扶贫工作提供真实基数;由涉农金融机构建立“贫困户信用信息系统”,制定“贫困户信用评级办法”;人民银行根据资源建立征信扶贫数据库,统筹掌握全县扶贫信用总体情况。四是完善信用建设工作机制。在县政府领导下,由人行牵头、县编制办和发改委协助,各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建立“交口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确立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明确了政府、银行在信用建设和扶贫工作中的具体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五是推行划分信用等级科学扶贫办法。人行交口县支行通过信用等级分类办法,确立扶贫的项目和金额,将信用环境建设和扶贫工作充分结合在一起,鼓励广大农户“守信脱贫”,这一措施促使贫困户自主发展和守信意识明显增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笔数占比持续下降,如交口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笔数占比2019年初为21.6%,到年底下降到11.7%左右。与此同时,农民对个人信用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征信查询量不断增长,2019年下半年全县征信查询累计达到8800多人次,差不多以往年度同时期查询量的12倍。六是建立农户信用救助平台。于交口县一直属于省级贫困县,经济长期欠发达,部分农民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形成逾期,造成不良占比偏高,加上为数不少的农户因病、因灾、因老等原因导致出现信用不良记录,形成了金融扶贫工作的新难点。针对这种非恶意造成的信用记录,交口支行在分析原因的前提下,提出农户信用救助新思路,这种做法是在帮助欠贷农户的基础上,通过归还本金和部分利息,采取奖免办法,帮助这些农户取消信用不良记录。到2020年一季度,农户信用救助平台共采集信息总量108902,其中录入农户信息35808条;农户家庭成员54003条;农户户主39962条;授信贷款信息14937条。七是推出诚信连带共责制办法。考虑到农户信用意识不强、个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等不利因素,人行交口支行推出了“诚信连带共责制”办法。就是把农户以若干户作为一个单元组建一个发展主体,银行扶贫贷款可以通过主体进行,以产业共做、风险共担、贷款共还、利益共享的联动方式建立起诚信连带共责机制。在连带共责制下,农村信用社可以连带体为单位,根据其产业特点、信贷需求对其进行评级、授信、用信及跟踪管理。这种办法既提高了贷款的抗风险能力,又提高了农户之间相互制约、监督、促进的诚实守信意识,多数农民不仅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信贷实惠,提高了收入,而且也提高了对诚信本质和相互责任的认识,在实施连带共责制的康城镇农村,还不还款、守不守信成了农民“道德身份证”的试金石,诚实做人、不拖累别人成为共识。随着贫困户和扶贫企业信用意识的不断提高,银行贷款不良率明显下降,截止到四月底,全县扶贫小额贷款余额1.6亿元,逾期165万元。实现了金融扶贫资金的安全运行。
防范与化解扶贫领域金融风险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在地方政府与上级人民银行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优化政策环境,加大相关宣传,做好金融服务,努力实现金融扶贫与风险防化的双项胜利。(甜君 王永和)
责编: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