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文
基层记者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重大主题报道必不可少,这是各级党媒的职责使命,也是彰显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关键,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一名基层记者来说,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固然离不开部门主任乃至报社总编辑的精心策划,更源自记者苦练内功,在稿件的采写上浸透自己的汗水与智慧,真正践行“四力”,让策划的美好蓝图在记者手下妙笔生花,变成活生生的文字。
笔者认为,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记者切忌报道的模式化而让受众失去新鲜感,而是做到“三深”:深入研究、深层思考、深度叙述。
是否深入研究,决定战略高度
重大主题报道,主要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而且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是主旋律报道的重中之重。
题材重要性、背景宏大性是重大主题报道的首要特征。这类报道,领导关注,群众也同样关注,这就要求我们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结合起来,把稿件的政策性、思想性与稿件的社会性、新闻性有机结合起来。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记者更要研读政策,把握形势,观察走向,特别对自己拿到手的重大主题报道所涉及的政策,不但要有稳固、全面的掌握,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凸显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这不但关乎到重大主题报道的战略高度,更关乎舆论导向。
可以说,记者的认识深度,决定其报道的水平与质量。对于此类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反映历史巨变的重大选题,常规性的报道手段,已经很难驾驭,即使能够驾驭得了,也很容易成为材料的堆砌。
特别在当下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要让重大主题报道的声音更加清新响亮、深入人心,记者心中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要深入研究相关课题,让自己脑海中知识的“升级”与“更新”,把握得了时代的脉搏,聆听到时代的声音,与这个时代同步伐。
只有这样,这个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大逻辑、硬道理、大成就才会明朗和清晰,才能写出大视野,写出时代感,写出时局观。
是否深层思考,决定思想深度
重大主题报道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方面,其题材宏大,如果面面俱到,难免让报道流于表面,从而缺乏感染力。
另一方面,话题沉重、严肃,如果报道板着脸孔、腔调生硬,机械式的报道,难叫好更难叫座。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记者要练好思想内功,需要去“借题发挥”。从新闻专业视角进行深度思考,挖掘“内核”,让重大主题报道活起来、新起来,这便是纸媒记者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重大主题报道必须追求思想性,从而提高深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思想性,哪怕用再美的文字去堆砌,也终究如海市蜃楼般,让人感觉到虚无缥缈。
我们要去寻找可以折射太阳光辉的那一滴露珠,可以显示大地生机的一片绿叶,都需要我们在时间深度、空间跨度、内涵厚度上展开深度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把体现特色、精神、风格等内容的干货挖掘出来,杜绝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用个人独特的视角,描绘出那催人奋进的新时代精神图谱。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读者需要看到精神的风骨,看到记者深层思考的身影。
当然,深层思考必须坚持政治站位与人民情怀的有机统一,新闻工作的“根”就能扎得更深,“魂”就守得更稳,主流媒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引领舆论排头兵的作用。
是否深度叙述,决定引导力度
如何挖掘重大主题报道这座新闻富矿,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要让重大主题报道“色香味俱全”,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故事性必不可少,要善于讲故事,以小见大,这样更容易使受众接受宏大主题的阐述,容易对受众产生带入感,切忌“调门高、口气硬”。
而唯有深入的采访,才能让重大主题报道变得鲜活、故事性十足。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口号到口号,逻辑生硬,那也就进入了重大主题报道的误区。
衡量重大主题报道是否重大,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听(受)众的接受率高不高,传播的效果好不好——如果听(受)众接受率不高,传播效果不好,所谓的重大主题报道就成了“空炮”,而且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空炮”。
要通过故事化表达祛除重大主题报道采写中的僵化“痼疾”,就需要在叙事能力上下功夫,而这点很容易被忽视。《中国新闻周刊》在实际操作中形成的“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风格。
其实,服务中心和大局,小与大是联系在一起的,只要选好角度,就能写出让读者心灵震撼,给人思考和启发的大文章。其中的关键,是找到个人与时代的结合点,是把家与国,个人与时代,通过一个个故事紧密相连,相织相融。在具体的采写中,记者要力求让报道充满“形、事、情、理”,写出气势和张力,素描、刻画、感染等融为一体,做到“上”“下”结合,雅俗共赏。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收割主题报道的红利,将变得越来越难,但这一内容仍是其难以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对基层记者而言,如果没有在某个领域下足功夫,练就专家式的本领,把马后炮式记录变成引领性的价值输出,就很难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从记录者向瞭望者、推动者的转变。重大主题报道,无疑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 任晓明 张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