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文

念好“五字诀”扎实做好调查研究报道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9/19 9:04:33

调查研究是新闻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路径,是践行群众路线、推动改革发展、维护公平正义的有力措施,是新闻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成才成长之路。正如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在《造就名记者的必由之路:调查研究》一文中所说,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的好传统和一项基本功,更是新闻队伍建设乃至整个新闻工作的生命线。


长期以来,调查研究报道是广受读者喜欢的新闻类型,回望中国新闻史,那些熠熠生辉的名篇佳作无一不是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典范。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扎实做好调查研究报道。


一、深:基层一线找答案


调查研究报道要做得深,选题立意要深。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在策划把握选题时做到更深一度、更深一层,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贯穿于选题策划的全过程、各环节。


调查研究报道要做得深,不能脱离基层。新闻工作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中,“脚力”排在第一位。好的新闻往往发生在生机勃勃的田间地头、旧貌换新颜的城市社区、机械轰鸣的项目建设工地……只有深入基层、扎根群众,新闻工作者创作出的调查研究报道才会接地气、有深度、动人心。


调查研究报道要做得深,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要利用好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快捷的传播速度,充分了解受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进而有效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


二、实:贴近民生访实情


调查研究报道做得实不实,工作作风是关键。新闻工作者在开展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扎实的调研作风,做到贴近生活看实情,贴近一线访实情。


今年,全国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涌现出一批新闻佳作。例如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飞”出大山的豌豆尖》,《人民日报》刊发的《盐碱地里造出新粮仓》等,这些报道有个共同特征,就是朝着解决实际问题去,找准了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做到调研扎实、文风朴实,报道实实在在讲到了问题的关键点上,讲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三、细:抽丝剥茧找答案


把调查研究报道做细,准备要“细”。调查研究报道的选题多集中于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察式调研。面对纷繁复杂的报道主体,想在调研中真正有所观察、有所发现,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采访前把“功课”做细:一要收集足够的背景资料,做到“知己知彼”;二要细化采访提纲,做到“胸有成竹”;三要选择最优的采访对象,做到“有理有据”。


把调查研究报道做细,采访要“细”。记者在一线调研过程中涉及多方主体,反映的新闻现象时间跨度较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把“调”和“研”这两门“功课”做细。只有保证采访对象与采访范围的全面多元,经过交叉印证得出的调研结果才能真实可靠,令人信服。


今年,《浙江新闻联播》推出新闻专栏《川源蹲点观察》,《“一号开放工程”调研行》《嵊州“村越”红火的背后》等一批优秀作品相继“出炉”,细致入微的采访背后是由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记者杨川源领衔,浙江全省91个县(市、区)的骨干记者、基层干部组成的创作团队。从“拼作品”到“拼团队”,采访力量更充足、信息来源更广泛,也为新闻工作者做细调查研究报道提供了创新思路。


四、准:全面系统解难题


调查研究报道要准确把握本质。一篇好的调查研究报道,不仅要深入细致地了解一线情况,还要善于抓住矛盾、发现问题,透过事件现象看问题本质。在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既要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还要不断层层深入、去伪存真,提炼典型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


调查研究报道要精准洞察趋势。要精准把握事物本质,还必须具备洞察分析问题的前瞻性。当下,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领域也不断呈现新形态、新面貌、新形势。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开展调查研究时,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能力。调研内容既要精准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还要准确揭示事物的发展趋势。


五、效:高效有力巧破题


苦练“内功”,调研成果见实效。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大家既要广泛学习各领域的知识,形成宽广的视野格局、系统的思维方式,又要聚焦某一领域深学细究,沉淀积累,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调查研究报道才能系统、全面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摸清行业发展脉络,进而形成系统、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融合创新,传播效果见实效。全媒体时代,做好调查研究报道需要更多融媒体思维。首先,面对传播技术迭变、受众习惯改变,调查研究报道要在内容建设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采编内容进行轻量化改造、故事化挖掘,进而优化传播内容;其次,新闻工作者在做好“大屏”传播的同时,还要把新媒体的传播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运用数据、图表、微视频等形式,让“厚重”的调查研究报道变得“轻松”起来。


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把锤炼调研本领作为履职尽责、践行“四力”的重要内容、重要方面,努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积极投身到高质量发展的山西实践中,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华章中有更大作为。(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 李文嘉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