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文

创新路径传播“两山”理论之我见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9/21 9:00:17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两山”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作为新闻媒体,必须以更高的要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宣传报道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20年,太原市召开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正式推进创森工作,明确目标、压实责任,推动太原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太原日报》作为太原市委机关报,坚决扛起宣传生态建设的大旗,不断从多角度多层次宣传太原市创森工作,并不断围绕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介绍生态建设背后的故事,传播生态文明思想,每年相关报道在300篇左右,不仅为“大地播绿”摇旗呐喊,更润物细无声地为人们“心中播绿”。


动员大会后,《太原日报》就开设了“太原创森在行动”栏目,以专题报道、典型报道、系列报道为主,消息、评论、现场短新闻、新闻图片、新闻专访等为辅,并充分运用融媒体,在报纸、网站、两微一端、微视频等不同平台,同步宣传报道太原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经验、成就,为建设“锦绣太原城”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尽可能扩大报道广度深度的同时,《太原日报》从新鲜的视角着眼,紧盯科学种树、科技推动植绿这些生态建设背后的工作,认真采访,挖掘鲜活的故事。


突出路径创新,展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2020年10月,《太原日报》刊发了《破解古旱柳的遗传密码》一文,报道了太原市林科所科研人员将我省在册的97株古柳树全部采集,并对所有采集的母树拍照、测量、登记,形成最新的全省古柳树档案。2009年开始,课题组对采集到的97株柳树枝条,采用无性繁殖,通过这种方法使其后代个体延续古树名木的“纯正血统”,并通过培育和选择,获得4个优良品种,可用于荒山绿化和退耕还林种植、园林绿化、行道树和隔离林带种植。通过10年艰苦的实验,科研人员收集保存了全省优良的柳树种质资源,保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中选出了适于生产推广的优良无性系,为城市绿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今后开展柳树杂交育种、培养更好的柳树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新闻报道,是太原市创森以来,第一次将新闻着眼点集中在默默付出的林业科技工作者身上,通过他们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太原市在生态绿化和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作出的科技努力。大规模的造林和消灭荒山,不仅需要资金的保障,更需要科学造林、适地适树。不同的新闻角度,体现出的是太原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生态多样性保护的前瞻视角,也体现了《太原日报》在挖掘新闻中的特殊视角和政治站位。


突出快速反应,展现尊重生态文明的力度。2022年8月3日,《太原日报》刊登了《48小时 我市紧急抢救400岁古槐》。2022年7月27日,太原市晋源区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早上村民看到村里400岁的古槐树倾倒。当日上午,专家到达现场后,对古槐的损毁程度进行现场勘察,并积极联系中央、省级专家“会诊”。28日,专业人员开始抢救古槐。29日完成抢救工作,并采集幼枝送往太原市林科所进行无性繁殖,保留古槐原始基因。经过争分夺秒的抢救,2023年春天,古槐再次吐出新芽。这是太原市首次抢救破坏如此严重的古树,并取得了成功。《太原日报》在2023年6月3日,再次刊文《珍稀古槐起死回生》,报道了古槐成功抢救的后续工作。


古树名木不仅承载着树木的历史,更加体现的是太原市的文化积淀、古村落的历史、村民的记忆乡愁。因此抢救古树名木的意义就从生态绿化上升到了生态文明,更加体现了太原市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的高度认识,并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对于这一新闻事件,《太原日报》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对此事件进行详细报道,并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配以评论,文章获得山西省新闻奖三等奖。


突出迎难而上,展现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的决心。2021年10月22日,《太原日报》刊发了《阳曲县修复受损矿山首用植生袋》一文。阳曲县棋子山因开采石料受损,停止开采后需要恢复生态。这类情况在太原受损弃置地中比较多见,也是最难恢复生态的一种情况。治理这个地块,在太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这篇报道如何采写对于开展类似的工作有着指导性意义。项目公司就治理方案多次调整,开采石料的山体已成为“凹”形,山顶突出,形成“帽檐”状。要想治理,需要先将山顶的“帽檐”削掉,同时将山体松动的石头全部震落。该消息从介绍经验的角度出发,对被破损地貌进行认真描述,并根据不同的地貌介绍了相应的治理方案,特别提到60度以上的山体生态恢复,太原市首次采用了植生袋,并介绍植生袋的作用。文章见报后,影响很大,不少地市和县区的林业部门组织专人到治理现场调研学习,认真总结此次治理方案。


随后,《太原日报》也陆续报道过太原市晋源区、娄烦县和尖草坪区等治理因石料开采、道路修建、山体滑坡等造成的劣质地的经验做法。太原早在2016年就实现了六城区宜林荒山绿化全覆盖,造林绿化进入提档升级和劣质地治理的深水区。造林难度增大,科技含量高,工程量翻了几倍。《太原日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跟进采访报道,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太原生态绿化建设成果,更展现了太原市迎难而上,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的决心和勇气。


《太原日报》报道的反映太原“两山”题材的典型,受到中央媒体关注,并在中央级媒体上刊发报道,其中不少还采用了太原日报提供的素材,为太原的生态建设履行了党报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 

■ 李杰华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