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文

浅谈报纸消灭差错的重要意义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14 17:36:54


  消灭文字差错一直关乎报纸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态度。关于报纸差错,有一种一针见血的说法:差错能毁了“干净”的新闻生命。
  笔者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深知报纸消灭差错的重要性。因此,对从2014年开始实行的中国新闻奖审核制度,以及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山西新闻奖审核制度给予了必要的关注,积攒了些许心得。


一、审核制度——多种需要为“干净”的新闻生命提供保障


  为什么要建立新闻奖审核委员会?概括地说,是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多方呼声;是时代的要求,是实践的需求。
  建立审核制度是践行新时代新闻工作根本要求的需要;
  建立审核制度是高质量增强新闻奖评奖公信力的需要;
  建立审核制度是适应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建立审核制度是持续培育高素质新闻人才的需要。
  从10年以来的实践看,这“四个需要”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基调,这个基调就是“消灭新闻差错是新闻工作的时代需要”。“四个需要”回答了“为什么要建立审核制度?”简而言之,中国新闻奖和各省的新闻奖,如山西新闻奖,是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新闻奖如何评,评得是否严格、公平、权威,对于其作为新闻界的风向标意义重大。因此,必须有一套可行、有效的审核制度,充分保证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能够成为新闻作品的典范,增强新闻奖评奖的公信力。由此,便能清楚地看到建立审核制度的重要性。因为获奖作品的基本素质包括先进性和权威性,亦包括标杆性和示范性,这都是“干净”的新闻生命的刚性要素。


二、消灭差错——保证新闻的生命之树常青


  报纸又称“新闻纸”。报纸担负的新闻使命,政治导向是第一位的,是重中之重。然而,一张因为差错而“不干净”的“新闻纸”,会因为差错而贻笑大方,进而削弱甚至损伤新闻的严肃性和生命力。
  试举几例:
  某报:同一期的报纸两天出两次,除头版头条不一样,其他内容都一样。为什么?头条报道领导活动的消息时出现严重的导向性错误。
  某报:将“某某基总理”错成“某某基总经理”。
  某报:转载国际新闻时将美国总统奥巴马写成“奥马巴”。
  某报:将开会“致辞”写成“辞职”。
  某报:通栏标题“广泛开展全民植树活动”错成“广泛开展全民植树话动”。
  这里所列差错,均出现在报纸中。众所周知,消息是媒体尤其是报纸的“当家菜”,更是常规“武器”。新闻奖审核中暴露出的报纸消息存在的差错问题,必须引起从业人员的高度警惕。试想,一则见报消息、一张正规报纸,倘若屡有文字差错混迹其中,受众会怎样看待新闻媒体?
  这里有一组数字:在制定新闻奖审核制度初期的2014年、2015年、2016年的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中,经过全体审核委员的集体审议,2014年发现338件作品存在各种明显瑕疵,撤销了149件作品的参评资格;2015年发现323件作品存在663处差错,撤销了168件;2016年发现381件作品存在928处差错,撤销了217件。审核中发现的新闻作品的主要问题是文字差错,包括字词误用和表述不当等一些低级差错。


三、守土有责——维护新闻生命


  曾有文章严肃指出,新闻作品不“干净”,危害在“两大一小”:其一,新闻作品的宣传功能大打折扣;其二,语言文字中的以讹传讹大行其道;其三,很多人小瞧了一支队伍。
  资料显示,2017年,山西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共审核2016年度参评作品762件,最后获得参评资格的作品384件,仅占报送作品总数的50.39%;2019年,共审核2018年度参评作品686件,其中因差错明显不够参评资格,建议不得参评的作品有34件,占参评作品总数的5%。
  如前所述,建立审核委员会是培育新闻人才的需要。新闻人才担负着传播新闻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四力”体现在报纸的每一个文字、广播的每一句声音、电视的每一帧画面中。文字、声音和画面都直接因“干不干净”透视着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资深新闻奖审核专家指出,当下从新闻作品的差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不少稿件虽然没有明显的差错,但文字粗糙、语句杂糅、逻辑混乱、表述不当等问题很多,细抠起来问题太多;二是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问题依然比较普遍;三是有的稿件严重违反新闻规律,采用文学的手法写新闻。
  中国记协撰文认为,新闻奖审核工作开展以来,为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公信力的增强作出了独特贡献,为提高参评作品质量、引领新闻界严细深实作风、汇聚业界学界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地说是“三个有力”——有力提高了终评新闻作品的质量,有力引导了新闻从业者弘扬职业精神,有力推动了新闻界形成严格把关的风气。
  我省的情况呢?今年的《审核报告》这样写道:审核工作对业界的指导效应十分明显,参评作品的质量大幅提升,差错直线下降。我省这两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逐年上升,也可以说明审核工作起到了相当的保证作用,有力引导了新闻从业者弘扬职业精神,有力推动了新闻界形成钻研业务、严格把关的风气。
  新闻工作者必须践行的“四力”中,“脑力”是灵魂,“笔力”是功夫。“笔力”之功体现在握笔的“指尖”之上,不仅仅是新闻文采和作品架构,杜绝差错亦为题中之义。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引领者,也是规范、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引导者。一字一句一标点,看的是文字,改的是错误,引领的是新闻界的风气,展示的是采访、编辑、版面工作流程的严,体现的是写作文风的实。一分一秒一镜头,审的是画面,纠的是问题,展示的是采编制作播报工作运作的细,体现的是思想挖掘的深。
  仍以我省为例,自2017年起山西省记协首次设立山西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以来,“杜绝差错”“消灭差错”从口号到行动,从不再被动到更加自觉,从权宜之计到一以贯之,从时紧时松到保持常态,明显有了质的变化。某报社总编辑说,消灭差错,记者和编辑负起双重责任,责编和主任负起双重责任,终审和总编负起双重责任;电台老总说,声音之中有责任有主张有担当,反对“将错就错”,杜绝“以讹传讹”,从声音之前的采、编、校、审开始负责;电视老总说,每一帧画面、每一条字幕,记者、主持人和同期声的每一句话都得有人负责,都得有人总负责和负总责,负责,是消灭差错的一致“同期声”。总之,建立新闻奖审核制度,强化了从业人员的“指尖”担当,日益“干净”的新闻作品为新闻生命的持续纯洁、健康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陈春霞(山西工人报社)


责编: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