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今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细分化发展新趋势,论文对纸煤只有紧紧抓住“内容为王”这一核心问题,不断做精、做好报纸内容,从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进行相关探讨。 在媒体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并改变了大众传播行为,从而对报纸等传统媒体造成强烈冲击。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媒体变革中,报纸如何提升自身价值、从容应对挑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报纸媒体需要作出诸多改变和调整以应对新的挑战,而“内容为王”是纸媒应对新挑战的制胜“法宝”。 一、选材贵在精严 如今,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不少传统纸媒忙着改版、扩版,孰不知,这些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真正要想在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内容”来说话。 一篇新闻报道要想在内容上取胜,在主题思想和结构大体确定后,就是选材了。 在写作前,记者必须要通过深入、细致地采访工作,拥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如书面材料、口头材料、通过自己观察得到的材料、别人思考出来的经验材料等,占有了新鲜、详尽、充足的材料后,加上作者善于思考,巧于“加工”,就能从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提炼出具有划时代精神的鲜明、深刻的主题,一篇生动感人至深的妙文佳作便会跃然纸上。 选材如何做到精、严呢?选材时要避免“多多益善”的做法,应采取“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策略。选材时还要突出一个“新”字,内容要鲜活,时效性要强。对材料的选择上要做到真实和准确。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它关系到新闻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也关系到作者本人的人品、文德和文风。凡属于新闻文体的报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涉及人物、事物、时间、地点、情节、对话、引文、数据、背景材料等都不能有虚假、杜撰。 二、内容要满足受众求深心理 面对每天铺天盖地的新闻轰炸,人们接受信息的欲望已大大得到满足,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有深度的信息,想知道信息下面隐藏的东西,希望自己能在思考中进行。如今,人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中,如果有人对所谈论的一个话题表示并不知情,便会被人们认为这个人已经“OUT”了,而那个最先掌握话题新动态的人则被人们所“敬仰”。 从新闻心理学角度来讲,受众的求深心理就是指受众对于某一新闻事件要求传播者能做到解渴释疑。要使读者对新闻所反映的事物有清晰、深刻而又完整的认识,看了新闻觉得“解渴”,那么,记者就得顺应读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新闻有一定深度,要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占领舆论高地,满足受众的求深心理? 要使新闻有深度,除了采访承担的义务以外,写作中应着重做到要恰到好处地选用新闻背景。所谓新闻背景,即指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以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一直以来,新闻界有轻视背景材料的倾向,这是应当克服的。应该讲,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深刻的。特别是报纸新闻,要与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竞争、抗衡,更应该重视背景材料。 《南方周末》选题原则就是:戏剧性高度集中。戏剧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冲突性,冲突并不仅是暴力冲撞,内心挣扎也是冲突。戏剧性高度集中可表述为“四化”,即“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性”。想必这也是对于满足受众求深心理的一种具体体现。 三、践行“走、转、改”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历史活动的主体,正如列宁所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新闻报道的实效,应当看新闻报道在传播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我党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在,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的必然要求。开展“走转改”活动是新闻战线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新闻工作制胜的法宝。坚持“走、转、改”,不只是换位思考,更要体验工作深入生活,走进心灵,不但要认识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群体,更要明白他们背后的故事,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 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一文,作者为了真正了解洞庭湖蓄水面积扩大后是什么样子,反映出湖区人民的生活有何变化,对于熟悉洞庭湖的他们,并没有等、停、靠,而是前后3次下洞庭,跑了湖区十多个县市,掌握第一手材料。可见记者要想采写出新闻精品,就要在提高新闻敏感,深入进行采访,在捕捉新鲜、典型的事实上下功夫。 总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为这一关乎我们事业发展、反映人民群众渴望和诉求的重要活动作出自己的微薄贡献,同时要紧紧围绕“内容为王”这一抓手,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与坐标,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者职责,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作者单位:山西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