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文

浅谈中国建筑摄影的构图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4/15 10:05:07

浅谈中国建筑摄影的构图

□韩双喜

由于文化、社会结构、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形式上有着很大差别,虽然发展至今,中国建筑有西方建筑的痕迹,但总体上来讲,还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引,中国的建筑摄影也不同与西方建筑摄影,这种差别,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文化内涵的差别。

一、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要想从构图上解析中国建筑摄影,首先应该看懂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中国建筑摄影重在写意,而西方摄影重于写实,这源于中国人信天信命、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精神内涵。

其次,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封闭的建筑格局内向型性格使中国建筑摄影大多中规中矩,讲究平衡、对称,祟尚稳定、规律,而西方多变的建筑格局和西方人开放的性格特点使摄影风格也富于变化,有的雄浑开阔,有的线条丰富。因此,摄影也极具变化,风格多样。

二、对称平衡式构图的应用

由于中国建筑“四合院”式的布局特点,在中国建筑摄影中,对称式构图占了很大的比例。对称式构图能够呈现出一种安静庄严肃的整体感觉。尤其是皇家和宗教建筑非常钟爱非常严格的对称设计,因此,很多中国摄影师在表现这些建筑时,往往也采取严格的对称,以保持适当的比例,甚至采用网格比对的方式,使建筑物达到形式上的对称。

在实际应用中,对称式构图需要仔细寻找建筑物的中轴线,通过中轴线分割,达到建筑物的对称。不过,这种对称只是相对的对称,没有绝对的对称,绝对的对称很容易导致呆板,因此,为了打破在对称中导致的呆板,中国的建筑师们往往在建筑物旁边或者前面设计一些创意型的造型。由此,我们在建筑摄影中,也可采取相似的办法来取得“破”和“立”的效果。一种是采取添加前景物的办法,取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另一种是使光线发生变化,比如利用侧逆光、逆光,用影子来打破建筑物的绝对对称。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建筑的完全对称变得不再呆板,所谓破则立,不破不立。

西方建筑摄影十分重视平衡,但西方往往是在造险中求得平衡,而中国建筑摄影不一样,中国建筑摄影讲究平衡,多用于非对称建筑中,一般不会人为地制造非对称。而这种平衡也不是“天平”似的左右对称,而是一种非对称式的平衡感。就好比秤杆一样,它不需要天平两边的重量都是一样的,只需要根据情况移动秤砣的位置即可实现平衡。而这种平衡式构图方式往往能使建筑物具有动感,与对称式构图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着亭台楼阁,着力讲究不对称美。拍摄时就不能死搬教条地寻找对称式的布局画面,而是依景取材,在不对称中求平衡,使亭台楼阁和水在画面中动起来。国内一些建筑摄影师往往会在画面中用人、植物、动物来点缀,使一些不对称的布局中因为有这些物体的存在而变得平衡起来,比如在空旷的水面上会设置一位戏水的儿童,或者一只水鸟等等。这种平衡式的构图充满了动感,可以在静止的照片上营造出运动的错觉感。

建筑风格的差异使中西方摄影有着很大区别,而中国建筑摄影也在不断汲取着西方摄影的营养,这些年,已经出现了不少运用西方摄影构图方法拍摄中国建筑的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范例。因此,中国建筑摄影不仅应该保持现有的特色,也应该不断突破自己,寻找新的构图思路,再创建筑摄影发展的高峰。

(作者单位:太原晚报摄影部)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