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七夕乞巧 感受古诗神韵
——以《乞巧》为例谈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 吴海燕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而古诗词的教学怎样才能引领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让古诗词的教学像古诗词一样生动美好、意韵深长?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内容《乞巧》为例,谈谈在具体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古诗两首》中的第一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这首诗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并指导书写“乞、巧”两个生字,初步了解乞巧的意思。
2.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辨析“宵、霄”的不同意思,并根据其不同意思理解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的含义。
3.用听故事想象画面的方法感悟诗中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欢乐,借助资料袋、创设情境中体会人间乞巧的繁忙,从而读出诗中韵味,并尝试背诵。
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诵读能力,可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以半扶半放为主,渗透多元诵读方法。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学生也未必听过乞巧节,含义就更难理解。但他们对神话故事很有兴趣,所以我利用神话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采取“抓字眼、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达到以读促悟,并适当穿插相应民俗文化知识以解决学生的疑问来设计本次教学。
首先,抓重点词,突破难点。
在教学第一句古诗时主要是抓住重点词,突破难点。“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只要把握“宵”和“霄”的意思,整句诗的理解就没有了障碍。课上我让学生先观察这两个字,运用形声字的规律从音、形这两方面区别这两个字,然后根据形旁的意思来理解字的不同意思,加深印象,并及时加以运用,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最后再把这两个字的意思放回诗句中,此时学生的理解就很到位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其次,借助故事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乞巧节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节日。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较远,那么含义就更难理解。因此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通过经典动听的故事讲述,把学生带入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同时也让学生融入牛郎织女这种浓浓的情意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牛郎织女相聚不容易,为他们的相见而感到高兴、幸福。同时脑海中形成了美好的画面,使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然后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这时再指导朗读,也已水到渠成。
最后,拓展升华,熟读成诵。
这首古诗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明白少女们向织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但对学生而言,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几万条”、“尽”等词,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出少女们这种追求幸福、乞取智巧的强烈愿望。“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朗朗。
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另外就是在课堂上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积极的评价语言总会给学生以愉悦感,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不断向上的动力。一些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和评价都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鼓励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激发学生无限的内驱力,然而课堂总是遗憾的,这一点自我感觉做得不是很好,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对学生满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之处。这样,课堂终究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总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传承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