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霞
中国广播在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沉沉浮浮之后,正迎来一个再创辉煌的黄金期。而成就辉煌的助推剂就是目前被业界普遍认同并协力实施的——合作。
近年来的中国,既命运多舛又创造着辉煌: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四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北京奥运、世博会、神州九号……这一切,不仅考验着整个华夏民族,也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然而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媒体,笔者认为,广播,在这一场场的新闻大战中当属夺花魁者。以中国广播的老大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首,联合全国各省、市广播电台同仁,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广播独有的迅速、方便、交互性、伴随性、隐蔽性等优势,不仅赢得了业界竞争的胜利,更为中国广播界找到了一条再写辉煌的新路径——合作共赢。
其实,自从被称为“弱势媒体”的那天起,中国广播人就一直不屈不挠、不离不弃地在为自己的事业探索着新路。伴随社会的发展、车内移动人群增加,广播人看到了曙光。但如何做大做强?如何使大量的新闻资讯不被浪费?如何把受众紧紧地吸引在收音机旁?唯一的办法就是合作!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各兄弟省、市电台之间,中央台与地方台之间不等不靠,开始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广东、广西、江苏、北京等兄弟台在推动区域内广播媒体合作的交流及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发展等方面已有不少成功范例。如广西台推出的“全国广播电台关注北部湾”、“中国东盟合作之旅”、“大美壮乡行”等等。中央台中国之声、华夏之声等更是不断推出大手笔:“汶川紧急救援”、“全国奥运广播联盟火炬传递直播报道”、中国广播联盟牵头的世博会报道、世界大运会报道等。作为中广联会员台的一名记者,笔者有幸参加了部分活动,对广播合作有了一些思考,结合我台日常与兄弟媒体的合作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新形势下的广播合作,必须从实际入手,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统筹开展广播资源整合、市场调研、经营拓展、品牌推广、活动组织、信息反馈等合作,对广播新闻产品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广播品牌资源等进行综合开发,实现共赢。如我应中央台之约创作的反映我市退休检察官王艾甫老人义务投递烈士阵亡通知书的广播作品《心灵的集结号》在中国之声播出,不仅在全国再次弘扬了主旋律,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使我因此而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殊荣。而我台——太原新闻广播在遇重大新闻事件时,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世界大运会、中博会等,也借助中广联的力量,并与各兄弟电台、兄弟媒体等进行了大量的连线直播报道,实现了资源共享。
近几年,我们又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进行了深度、友好的合作,大量鲜活、生动、形式新颖的国际新闻让太原的听众耳目一新,深受大家的喜爱。
通过合作,既对新闻事件加大了宣传力度,拓展了宣传广度,使报道更加生动、丰满,也使我台的品牌影响力大大增强。
二、强化业务纽带,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各台信息合作,携手放大新闻采集渠道,尝试运用网络技术,逐步建立新闻资源共享平台;利用自办节目、转播、连线、节目交流等形式,丰富节目体系,使有效资源得到增值传播。长期以来,中央台、国际台与地方台在宣传业务上的交流最为频繁,成效也最为显著。一方面,两台需要各地方台在新闻信息提供、重大报道合作等方面进行支持配合;另一方面,两台也可为地方台提供权威的高端信息。充分整合利用了各地的人力、技术资源,也使各地方台的新闻触角更宽、更广。
同时地方台之间合作也有效拓展了信息平台,使受众群扩容。2013年中博会期间,太原台与主办地郑州台强强联手,同步联播。双方主持人足不出户,一根电话线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横向立体介绍了各自城市风貌,通过电波打开城市“大门”,收到了很好的推介和宣传效果。
三、强化市场机制,培育开放的广播市场
面对市场,广播的机遇很大,潜力很大,需要广播人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在培育广告、非节目交易等市场方面坦诚合作。要探索运用市场手段将广播媒体维系在一起,构筑利益共同体,实现整合营销;联合经营其他媒体、实业,合办大型活动;还可以在联合招商、会展经济、商务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以此扶持各台产业成长,拓宽发展空间。
当然,广播合作涉及的方面还可以有更多,如品牌开发推广、人才交流、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等等,这里就不再探讨了。但我们可以坚信,只要广播人不懈地探索、坦诚地合作,中国广播的春天会更加灿烂!
(作者单位:太原人民广播电台)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