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琪
目前,我国“效率优先”的经济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私人产品的供给问题,但“兼顾公平”的社会建设在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上与社会需求仍有差距,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短缺以及在城乡、地区、群体、个人之间的非均等问题。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至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可见国家已经把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高到解决民生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层面。
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我省通过深化民生领域的各项改革和出台惠及民生的各项政策,发展理念实现从“强调经济”逐渐向“注重民生”的方向转变,制度建设上实现从“城乡分割”逐步向“城乡统筹”的方向转变,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日益坚实,体系不断健全,具体表现在: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广覆盖、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等。统计显示,2011年山西财政支出用于基本民生领域的支出达1183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总量的50%。2012年,全省基本民生领域支出同比增长22%,占到全省总支出的53.86%。2013年,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总量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2014年上半年,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1127.5亿元,增支95.4亿元。全省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有力地保障了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均等化的发展。
工作认识有待提高。一方面,一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长短腿现象突出,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紧迫感、责任感,缺少真抓实干精神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不能及时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认识不到位导致政府管理质量不高、行政不够、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事业的推进速度。
投资力度有待加大。由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财政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下,部分领域项目建设不是无法启动就是建建停停,严重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度。如农村五保供养、城市影院和殡葬补贴等项目;还有些项目即使完工,运营、更新和维护还需要大量资金的二次投入,如农家书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项目,资金断流和短缺也会严重影响这些项目的正常和长期运行。
衔接配合有待加强。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规模和任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其涉及的行政主体包括我省所有的地方政府和省级行政部门。如果彼此互不联系、各行其是,不能很好地衔接配合和发挥整体效应的话,则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供给过剩与缺失并存等各种问题。只有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形成省、市、县联动及部门协同的工作合力,才能更好地保证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事业的高效推进。
以转变理念、提高能力和改善作风作为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事业的素质基础。一是转变政府治理理念,由单中心的效率价值取向转向双中心的效率和公平价值取向,通过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组合让我省人民群众共享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果。二是应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研究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三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记习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殷切忠告,深入基层接地气、实际调查听真言、研究对策解难题。
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和提供多元化的供给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机制保障。一是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中,我省各级政府必须保持主导地位者、核心功能者和最终责任承担者的角色不动摇。二是充分利用我省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省的先行优势,从政府购买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机构设置,科学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三是充分发挥山西民间资金丰裕的优势,放宽对基本公共服务投资的准入限制,拓展基本公共服务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金积极有效地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
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和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物质保障。一是科学编制基本公共服务经费预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确保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二是减少、合并下放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来源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式化资金分配办法。三是在条件具备的地方,积极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削减财政管理层级,增强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作者单位:山西省投资咨询和发展规划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