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文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冯春燕 发布时间:2014/10/21 15:54:34

  一、《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该课程主要是学习农业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我国农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及其运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具备分析农业经济现象、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在目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因此,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我们应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积极推动和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和探讨符合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重复现象严重 现有的《农业经济学》教材大多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不但没有突破其在内容体系和框架上的局限,反而成了更多学科的综合体。这就导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致使学生很难从农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中把握其本身所特有的规律性。

  2、教学内容缺乏相应的理论深度 农业经济学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的边界比较模糊,缺乏清晰的学科边界,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较为宽泛,教学内容多而不精,缺乏相应的理论深度和规范的学术方法。尽管近几年新出的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做了不同程度的深化,但在教学内容上仍然侧重宏观和概念化的内容,微观和定量分析还比较少,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规范方法的训练太少。

  (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说教形式教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很难体现出来,自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学完课程后,只是简单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不能将所学理论和知识用于农业经济现象的分析。此外,忽略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难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 从教师方面来看,主要侧重于教学内容的课堂讲授;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都围绕将来的就业,导致农业经济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普遍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与学之间基本处于分裂状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仅限于课堂上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授,课后很少进行自主学习或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导致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一)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会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由于《农业经济学》涵盖范围广、内容多,其教材的编写相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教材体系应稍加整合,着重体现农业经济发展所特有的规律性,并加强对基本原理和经济分析工具的教学及其应用。任课老师要教会学生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案例教学来分析农业经济现象,一方面,可以增强农业经济学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授课老师还应该不断地做相关领域的科研,通过科研活动,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及时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经济的实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课堂质量好与坏的关键,加之《农业经济学》课程本身的复杂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授课过程当中,要合理利用多种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农业经济学的内容多、范围广,对学生思维拓展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课堂讲授中还应该加入小组讨论、理论教学中穿插案例分析,授课老师还要结合当前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农村土地改革、粮食安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能够对这些农业经济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积极引导学生去参与课题研究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方面,比如学校每年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在项目的参与中也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和实践结合,在项目的申报和撰写过程中也能锻炼动笔和动手能力,以及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参与和互动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 如果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和体系、对老师提出的讨论问题不了解,课堂内不和老师互动,课堂外不自主学习,不去深入研究,教学活动也很难取得效果。所以,要想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互动是关键,只有大家都积极主动参与,与授课老师充分响应,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启发式教学,取决于授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合理的启发和有效的沟通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化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责编: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