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见的节目形态,反映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明显的纪实风格,同时亦讲究艺术性。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电视节目特别是专题片的制作角度的选择同样重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样一件事,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对同一个事物或事件,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给观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可能会很不相同。
电视专题片不是纯新闻,不要求实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是对事实和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所以,制作电视专题片时,选择的角度尤为重要,它是着眼点和侧重点,更决定着整个片子的内容与风格。就某种意义而言,它是成就优秀作品的基石。
全国获奖专题片《阳关夫妇》,真实报道了敦煌一对普通农民夫妇,在远离城市的沙漠腹地,相扶相携,乐观向上,为敦煌植绿护绿,阻挡风沙的现实生活。这是一部展示大西北原生态生活现状的专题片,编导没有把镜头局限于对生活表面的浏览,而是将触角深入到一对夫妇的日常生活中,真实细致地记录着点点滴滴,在平淡简单的讲述中,流露着对敦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深深担忧。这个角度选择得非常独特和新颖,充分发挥了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和优势,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播出后反响热烈,从而引发了全社会对敦煌生态现状的高度关注。
一、影响电视专题片角度选择的因素
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编导选择什么样的报道角度,架构怎样的报道结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一)真实性原则是角度选择必须遵循的原则。角度可以精心选择,但不能脱离客观事实而随心所欲地编造或强扭。选择角度,首先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体现事物所固有的内涵,不论选择什么角度,都要反映事件的真实面貌,要做到事实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选择好的角度,是为了以小见大,从局部看到整体,而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不顾事实的整体和本质真实。因此,选择角度要把握事实的全貌,防止主观片面性。
(二)栏目的定位体现栏目的特色特点。定位是栏目内容及形式的规定。富于个性的栏日定位,不仅制约着专题片选题的确定,也影响到角度的选择。专题片报道角度要服从栏目定位,尤其是栏目内容上的特殊规定。对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栏目会有不同的角度选择。例如,科普类的专题片大多选择揭秘悬念的角度来设计,开篇抛出一个悬念,然后层层求证推理出一个正确的理论。好奇、探知是人类的本能,把整个知识包裹在一个悬念里,剥笋般层层揭开,让观众在最后看到“真相”,不但能增加受众的收看兴趣,也能在收看过程中一同参与节目,共同分析感受。人物类的专题片报道角度则应该截选人物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故事性,转折性的片段,放大这个片段去详细讲述,说明这个人物的重要贡献或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操,这样的角度,切入点新颖,事例典型,主题集中。
二、选择电视专题片角度的方法
同一个事物或事件包含多个角度,选择角度应突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观众收看兴趣。一般来说,角度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做到切入点小,挖掘深入,这样才能突出个性,增强专题报道的价值。选取专题片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小见大找角度。在选择一角度时,不能贪大求全,如角度选择太大,必然是新老材料掺杂,报道效果不佳,报道角度选择小一点,口子必然就窄,写起来就可以写得细一些,开掘得深一些。通过细小的却又很典型的事实反映重大事件或问题,报道就会变得生动、深刻,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电视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一个典型例子。特别是第二季,每一集几乎都是从百姓的餐桌或小巷深处的小餐厅甚至是路边摊点说起,最普通的食材,最质朴的做法,却展示出了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
(二)从事物的对比中找角度。对比,是编导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差别点,体现事物的价值。大量的实践证明,比较是识别客观事物、选择报道角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用对比作为报道的角度,可以做到既有新意又有思想深度。具体来说,可以用事物本身历史的纵向对比,也可以用事物之间的横向对比作为角度,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报道过东北某地两个相邻的村子,同样都种洋葱,同样在产量上都获得了丰收,而两个村的农民却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村的洋葱全卖了出去,农民有很大的收获,而另一个村的洋葱却卖不出去,农民只能看着发愁。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两个村的村干部。一个处处为农民着想,出谋划策,另一个却不管不顾。通过对比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中基层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
(三)从事物的异常中找角度。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从人们的心理特点来说,一般喜欢变化。一种观点、一种形式,第一次出现,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倘若经常重复出现,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兴趣了。编导要抓住事件的反常、奇异的独特之处作为报道角度,也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如一则报道从某地冬天下黄色的雪这一反常现象人手,报道该地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独特的报道角度引起了广大受众的高度关注。
(四)从细节中找角度。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好的专题片要想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必须要从细节中寻找角度,深度挖掘报道。还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部系列专题片的细节特别多,比如春天里破土的春笋,比如热气腾腾的黄馍馍,比如腌制三年才能制成肌红脂白的诺邓火腿,还有稻米酿成色如琥珀的黄酒,这些细节让我们产生前所未有的共鸣,那些美食背后的细节故事,粗糙的双手,绽放的笑脸,都让我们无比感动。把深厚广阔的主题通过老百姓可以感知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编导要善于凭借自己的触觉敏感,依据栏目定位,以真诚的细节出发,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才能制作出精良的电视专题片。
(作者单位:太原教育电视台)
责编:夏雨